中国家庭高储蓄率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2023-02-10 01:02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拟研究或解决的问题、采用的研究手段及文献综述,不少于2000字)

拟研究的问题:

近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却伴随着低消费、高储蓄的经济现象。相对于高投资和高出口,消费的低迷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较弱,不利于中国宏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而储蓄和消费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解决储蓄问题就是解决消费问题,因此对中国高储蓄率的研究极为重要。

从2000年到2020年中国储蓄率由快速上升到逐步下降,但下降程度较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较为复杂。本文拟从人口年龄结构的视角,结合生命周期理论与预防性储蓄理论来研究过去高储蓄率的成因,并对现在储蓄率下降进行分析,以及对未来储蓄率走势进行预期。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世纪以来,中国高储蓄率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虽然高储蓄带来的高投资与高进出口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不利于中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随着低消费、高储蓄这种失衡的经济结构的弊端日益显著,国家大力推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相关政策,但并没有使这种经济结构有所好转。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0年中国国民储蓄率从37.56%上升到51.77%,此后储蓄率开始下降,由《中国统计年鉴》(2019)提供中国资金流量表计算出2017年国民储蓄率为46.64%。虽然近几年中国储蓄率开始逐步下降,但仍然显著高于世界绝大部分国家和地区。

国民储蓄可分为政府储蓄、居民储蓄和企业储蓄,其中居民储蓄占主要部分,2000年到2010年居民储蓄率由28%上升到39%,此后逐步下降到2017年的36%,可见国民储蓄率的变动可直观的反映到居民储蓄率上,并且低消费,高储蓄的现象主要是住户部门产生的,因此可以通过研究居民储蓄率来解决中国高储蓄率之谜。在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口结构这一因素不容忽视,大部分文献都是把人口结构因素纳入到生命周期理论中进行研究,而研究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文献也会涉及人口结构因素。这些文献大多都是从单独的一个理论解释人口结构因素的影响机制 ,因此将生命周期理论与预防性储蓄理论结合起来研究人口结构对居民储蓄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解决高储蓄率问题使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献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