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以来日本地震防灾体系的变迁文献综述

 2023-10-11 03:10

文献综述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日本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发生破坏力较大的地震等地质灾害,所以举国防灾重点就在于地震。根据日本政府发布在政府网站上的法令《地震防灾对策特别措施法》(elaws.e-gov.go.jp,截止至2018年12月)可以看出日本对于地震防灾极其重视。日本的知名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2013)在《日本的复兴逻辑:大地震后的日本经济》中就表达了对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忧思以及自己对一些政策和建制的探讨,董衡苹(2011)在《地震防灾计划 :经验与启示》中详细描述了日本一体化地震防灾体系,包括应对地震前的避难准备措施、减震防灾的建筑结构以及地震后的灾后重建、福利政策,日本都有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和福利政策。在灾后也能迅速重建,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也正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我国五大区域和23条地震带的地质灾害频发,给我国带来的损失不可估量。尽管如此,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海原地震后才开始科学地研究地震,对于地震的普法工作和人民群众的防灾意识几乎为零。早在1997年,日本地震学家石橋克彦在《原発震災:破滅を避けるために》中强调日本原发性地震危害性,看到了阪神地震后核泄漏的恐怖,要求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由此可见,中国的防灾法律体系与福利政策的改革仍然任重而道远。雷晓敏(2011)在《关于中日两国应对地震方略的反思》中也就中日两国的防灾方略进行了比较与反思,探求中国防灾法改革之路。

综观中日两国学者的先行研究,目前日本对于地震的研究成果明显数量较多,中国虽在防灾减灾的科技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在法律体系和规章政策的完善等方面仍然有所欠缺。本课题主要通过以各自的基本法在震中实际适用情况为例,研究两国在地震防灾制度上的差异。同时以灾前预防、灾时疏散和救灾、灾后重建等特殊法条为例,探讨两国灾后防治和重建等方面可以借鉴和学习之处。本文将更侧重于中日两国自然灾害基本法(总则)体系的对比。借鉴日本地震防灾的先进经验,深刻思考日本防灾法对我国防灾体系完善的实际意义,是论文要研究的主要课题。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将引起一系列连锁的严重后果,需要一部更具体、更具有针对性的自然灾害法律总则来协调统筹灾害防治。二战以后的日本,自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一直在竭力寻找各种复苏之路。在东日本大地震和核危机核泄漏的阴影下,日本的政策和法律体系获得了飞跃式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日本防灾体系在20世纪后的变化,以三场大地震为时间线对日本防灾法的变革展开探讨。而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也是世界有名的地震频发国,在近40年发生了多起7级以上的大地震,但是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立法方面有很大的不足,不能满足飞速发展的生产力需求和改革要求。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可以呼吁学习日本先进的法律体系和防灾措施,加快中国法治化进程,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防灾体系,号召社会各阶层增强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防治意识,更好地适应我国国情和飞速发展的生产力。

参考文献:

[1] 石橋克彦.原発震災:破滅を避けるために[J].『大震災以後』P313,199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