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开题报告

 2022-07-06 10:07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犯罪中止是行为人在开始实行犯罪之后,出于自身原因中止其犯罪行为而作为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一种。

在中止犯的三个特征里,最值得讨论的,也是问题最多的,就是犯罪中止的任意性(自动性)。

任意性不仅是构成犯罪中止的本质特征,而且也是与犯罪预备形态和犯罪未遂形态区别的主要标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内容: 1、犯罪中止的任意性的概述。

2、关于犯罪中止的任意性的观点及其评价。

3、犯罪中止的任意性的判断。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任意性 (自动性) 判断的学说,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大体上可以分为心理的方法( 心理的任意性概念) 与规范的评价的方法( 规范的任意性概念)。

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属于前者,限定的主观说属于后者。

主观说立足于违法性减少说,认为中止犯罪的动机如果是因为对外部障碍的认识,则是障碍未遂,除此之外就是任意的中止。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研究计划: 1、找资料,看文献,提炼作者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完成研究综述。

2、列出论文大纲,从总体上把握论文结构,再进行详细研究。

3、收集、整理与论文相关案例,并结合理论加以分析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一、著作类 [1]弗兰茨#8226;冯#8226;李斯特.德国刑法教科书[M].徐久生译,法律出版社,2000. [2][日]西田典之.日本刑法总论[M].刘明祥、王昭武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高铭暄.刑法专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2006. [4]马克昌.犯罪通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5]陈兴良.刑法适用总论(上卷)[M].法律出版社,1999. [6]张明楷.刑法学[M].法律出版社,2007. [7]程红.中止犯基本问题研究[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二、论文类 [1]林亚刚.论犯罪中止的若干争议问题[D].载《法学评论》2003 年第6 期。

[2]李运才.中止犯研究[D].四川大学,2004. [3]赵月霞.中止犯自动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彭伶俐.犯罪中止的博弈分析[D].湖南大学,2010. [5]范津.论中止犯的本质及成立条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6]张传奇.论犯罪中止[D].河南大学,2013. 三、期刊类 [1]何铤. 论犯罪中止的自动性问题[J].才智,2012. [2]张莹. 浅析犯罪中止的自动性条件[J]. 法制与社会,2008. [3]黄丹丹. 犯罪中止#8220;自动性#8221;的认定标准[J]. 学理论,2010. [4]张爱晓. 对犯罪中止自动性的再思考[J].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 [5]王海涛. 论犯罪中止自动性判断中的三大基本问题[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 [6]姚晓红. 论犯罪中止的特征[J]. 湘潮(下半月),2010. [7]刘雪梅. 论犯罪中止的#8220;自动性#8221;[J]. 求索,2010. [8]韩哲,关振海. 论中止犯之司法判断[J].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 [9]李煜. 犯罪中止任意性的判断[J]. 中国刑事法杂志,2013. [10]罗丽芳. 浅论犯罪中止[J]. 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