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乡互动的乡村文化振兴研究:以江苏省徐州市碾庄特色小镇为案例开题报告

 2022-01-21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应用前景等(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一、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目前已经进入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然而当前,我国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以乡村最为突出。因此,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扎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三农”,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是一个被赋予特定内涵的新名词,在1991年首次使用[1]。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国进一步提出了新型城镇化,即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和产城互动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和生产聚落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新型城镇化讲求城乡互补、协调发展,要求城乡一体化发展,要传承自身的文脉,重塑自身的特色。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具有协调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作用。2018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的战略意见。

二、 研究意义

1.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农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也就是说,没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3]。2.从农村文化本身发展的角度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在保护、传承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3.从乡村治理的角度来看,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整合、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当代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在论及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稳定时提出“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它不是稳定的根源,就是革命的根据。”“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它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他们积极地反对这个制度,它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 [4]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

1. 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近年来新农村文化建设成为诸多学者研究的焦点,他们从多个角度出发,从不同的层面对农村文化建设进行研究,成果颇丰。

1) 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我国是农业大国,拥有7000多年的农耕文化,不同地区间自然与人文环境造就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农村文化。农村传统文化存在于民间,包括物质文化、社会文化、精神文化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土人情等[5]。罗昌勤认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融入乡村传统的道德文化,社会主义信仰教育中融入传统信仰的精华,国家法的建设中融入习惯法的亲和力,有利于形成传统与现代有机统一的乡村社会形态,促进乡村文化建设[6]。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农村传统文化符号日益消失、农村传统文化价值逐渐变质、农村传统文化的评判功能日趋减弱的问题。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问题主要在两方面,一是物质方面:在新时代,乡村传统文化受到市场和现代化的冲击,导致传统工艺丧失特色、乡村传统文化种类减少,同时传承中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注重表面保存而忽视文化内在的价值挖捆,资源过于依赖深度开发[7];二是非物质文化方面:乡村传统文化传承后继无人,民间艺人老龄化严重,一些传统工艺和加工技法过于商品化而失去其传统特点[8]。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有学者认为应该正确地对待优秀文化和落后文化,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应深入挖掘其精华,既要发展文化产业又要发展文化事业,要博采众长。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要有文化底蕴,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产品[9]。也有学者认为对于乡村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只强调保护,而忽略了其经济价值,应该把保护、利用和开发有机结合起来[10]

国外学者更多的是对乡村旅游与乡村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乡村旅游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Sueo Kuwahara认为雅浦岛许多村庄都致力于传统文化的恢复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11]。LaurieKroshus研究了玛雅废墟附近的玛雅村庄中文化商品化和文化认同性的问题,发现当地村民为了迎合游客的需要,依据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描述,纷纷开始恢复他们祖先的一些已经没落的文化传统,使古老的玛雅文化在形式上得以重现[12]。Macbeth认为当旅游人数超过当地所能承载的人数时,旅游业就会对当地的生活和文化保护造成危害。美国人类学家Robert W. McIntosh和法国的Robert Lanquar都认为乡村旅游的过度开发使得乡村原有的文化底蕴受到破坏,在资源开发中只为了经济发展而随意的篡改乡村传统文化。

2) 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年月颁布的《“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公共文化服务概念,此后,国内有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增多,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研究:一是从财政投入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投入,保证建设资金的供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财政责任等,如有学者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政府的财政责任、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方面进行了研究[13]。二是从图书馆专业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研究,如有学者从公共图书馆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如何发展和完善公共图书馆服务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14]。三是专门研究农家书屋建设的,从财政投入的机制与保障,人员培训,考核,数字化,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的关系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特别是有学者专门以地方实际为基础进行研究论述。

从现有资料看,国外的相关理论主要有图书馆建设与服务,博物馆建设与服务,社区文化服务等专业理论,特别是社区服务模式与相关理论都有一定发展。另一方面,国外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还有专门从志愿者服务角度,社会非营利组织角度进行研究论述的[15]。各国国情不同,社会制度也有一定的区别,因此管理理念与模式也不同。理论成果一般涉及到财政资助政策,社会组织的功能与管理、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等,专门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基本没有。但其理论体系是比较全面的,主要是从整个公共服务和整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来论述,研究视角以政府善治为主,关注于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加强社会自我治理。发达国家关于社区文化服务的理论成果相对较多。

3) 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在农村文化产业的内涵方面,关于其定义,学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主要强调文化产业的文化属性与产业实质的统一,指“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农民为创作生产主体,以民间文化为产业资源,将地域性历史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现代产业形式[16];另一种则认为农村文化产业是指相对于城市文化产业而言的,在县域及其以下的行政区域范围(即县、乡镇、村)发展的文化产业。关于农村文化产业的特征,有学者指出农村文化产业具有文化产业共性的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主要从文化产品资源的乡村特性、文化产业的主体与阵地、文化生产力的来源与归宿、文化产品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归纳[17]。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有重大的作用,有学者具体阐述了文化产业对于综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可以产生的巨大作用:减少农民数量,调整人地比例;改造农村文化环境,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农村建设先进文化,促进农村社会和谐[18]。许多学者研究农村文化产业基本模型和思路就是基于各个时期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存在的不同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路径。学术界在农村文化产业的概念、发展条件、发展作用、成绩与经验、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等多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尤其一些建立在调査实践基础之上的文章、著作,为农村文化产业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的准备和条件。

“文化产业”概念起源于德国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理论,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其合著的《启蒙的辩证法》书中首次提出,用以探讨泡当时资本主义社会文化状况。国外对文化产业的研究比较充分,包括对文化产业的概念、性质及作用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脉络、政策、态势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发展中典型成功案例的研究,对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研究,以及对文化产业的比较研究、行业研究、区域研究等。但与城市文化产业相比,国外农村文化产业的研究较少。只有少数学者涉及到农村文化产业研究,其中一位澳大利亚Mueller Stephen L教授谈到文化产业与农村发展问题。他以案例分析的方法,指出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文化旅游产业在当地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当前还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进而提出对策,强调要发挥农村社会自身优势,充分利用文化旅游、文化遗产等资源,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以缩小城乡差距。

2. 城乡文化互动研究

对城乡文化互动的研究十分匮乏,研究成果不是很多,大部分研究集中于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举措研究。“农村——城市文化互动机制”又称 “城乡一体化文化建设模式”。其是指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实现城乡文化建设的统筹协调的发展构想,目的在于维护城乡文化平衡,加强现代都市文化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交互整合,进而保障乡镇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文化权益,促进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和人的全面发展上实现文化平等。有学者提出实现城乡文化互动的具体举措:落实城乡文化发展政策,形成共同促进连接链;强化资源统筹,着力建构城乡文化发展新格局;促进城乡文化体制和市场的接轨,积极培育农村特色文化产业;协调文化传播渠道,借助城市文化的各种载体发展农村文化;加强城乡文化人才交流和培养,扩大农村教育面;创新城乡文化活动方式,促进城乡文化互动; “都市型现代农业文化”发展的可能性[19]

目前多数学者在研究城乡文化互动时将着眼点放在城市文化对农村文化的辐射及渗透,而忽略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治愈作用。城市文化按照“优势扩散原则”,通过大众媒介向农村渗透,冲击着农村传统文化。由于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在农村的逐渐普及,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现代城市文化的强大优势得以发挥,并根据文化传播的“优势扩散原则”,成功地挤占了那些在媒体上较少得到反映的传统文化的空间[20]。方晓红在考察大众传媒与苏南农村的文化关系时指出的:“大众传媒对于苏南农村而言,是其乡土文化的终结者与大众文化的创造者”,并由此造成了该地区在文化形态上与城市的接近,形成了一种都市文化相对于农村文化的“ 霸权”[21]。人口流动亦是城市文化向农村渗透的重要途径。

当城市文化以强劲的势头向农村扩散和渗透,对农村文化形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文化反哺”现象随之出现。“文化反哺” 概念最早由中国社会学博士周晓虹教授于1988年提出,他作了如下定义:“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过程。”[22]有学者认为,“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1)“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观念的促进作用,农民在外出打工的过程中,自身素质和行为能力得到提高,观念不断更新,对留守农民的生产、生活以及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影响较大。”[23]“青年农民工经过城市体验所获得的现代观念,冲击着封闭的农村传统社会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承模式,……发挥着现代青年特有的‘文化反哺’功能。”[24]农民虽然思想保守,但由于对知识的尊重,使得农民对农村大学生另眼相看,因此他们在文化反哺中的作用不容小觑[25]。(2)“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内容的促进作用,《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显示:“从 2008 年中央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官’计划至今,全国累计有20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2011年底,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数量超过21万。”[26]吸引有知识、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大学生支持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智力支撑(3)“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载体的促进作用, 随着科技发展,“新媒体”逐渐在农村地区普及,成为向农村人口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7]另外,随着农村空闲时间的增多,农民聚集机会也越来越多,基本改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封闭生活方式,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也成为农村最基本的大众传媒方式之一。

四、参考文献

[1]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35-140.

[2]程志毅.新型城镇化的两大重点[N].学习时报,2015-02-02(3).

[3]卓瑛.略论新农村文化建设[J].农业考古,2006(3).

[4](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王冠华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三联书店,1989:267.

[5]张伟平.杭州农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研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22-27.

[6]罗昌勤.文化生态学视野下乡村传统文化的社会"软控制"功能探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5(3).

[7]吴泽荣.乳源地区传统文化建设现状与发展途径[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

[8]刘方玉,李祖判.农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及应对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4(3).

[9]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11).

[10]王艳,淳悦峻.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问题当议[J].山东社会科学,2014(6).

[11] SUEO K.Tourism,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utonomy in a small island: Yap faces a newmillennium[J]. Kagoshima University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acific IslandsOccasional Paper,2001,34(2):15-24.

[12] LAURIE K.Commoditizing culture tourism and Maya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3, 30(2) :353-368.

[13]马洪范,王瑞涵.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研究[J].中国财政,2010(11).

[14]张航航.公共图书馆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服务的措施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0(16).

[15](美)莱斯特M萨拉蒙著,田凯译.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16]李海.农村文化产业的金融介入:金融支持体系建构[J].学理论,2010(11).

[17]王家志.东营市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

[18]郭卫兰.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生产力[J].生产力研究,2007(9).

[19]赵岚.城乡文化协调发展建立城乡文化互动机制[J].商业经济,2009(22):5-6.

[20]范大平.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与城市文化建设的互动关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5(04):107-109.

[21]方晓红.大众传媒与农村[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2002.

[22]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

[23]黄兴华.城风乡渐:农民工“文化反哺”乡村[N].新华每日电讯,2011-02-09(5).

[24]陈赵阳.青年农民工“文化反哺”现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社会价值[J].青少年研究,2007(3).

[25]夏江敬,林慧.“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向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上半月), 2008(6).

[26]胡跃高.2012中国大学生村官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27]沈丽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新兴传播载体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 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总目标是以徐州市碾庄特色小镇设为研究对象,研究地区城乡互动以文化建设特点,为农村文化振兴、探索文化建设模式提出相关建议和参考。具体细化为以下几个目标:

1. 全面系统了解徐州市碾庄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的政策背景及概况。

2. 分析碾庄镇文化建设特点以及城乡互动对其的影响和集中表现。

3. 分析碾庄镇当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4. 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过程,为我国乡村地区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 研究内容

根据项目研究目标,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是以下几点:

1. 全面系统了解徐州市碾庄特色小镇文化的政策背景及概况。

通过对已有文献、查阅的相关资料及政府政策文件等,综合分析、全面了解徐州市碾庄镇文化建设的概况背景及现状,其中包括小镇文化建设的背景回溯、基础准备、实施过程及现有成果。

2. 分析碾庄镇文化建设特点以及城乡互动对其的影响和集中表现。

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调研,与小镇居民、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面对面的访谈,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徐州文化在碾庄镇文化建设过程中对其的影响及小镇如何利用城乡互动进行文化振兴。

3. 分析当前碾庄镇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关建议。

在全面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走访调查经验,分析当前碾庄镇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根据地区环境特点及地区发展规划,从多个学科角度提出针对性意见。

4. 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过程,为我国乡村地区文化振兴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在个案研究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基于城乡互动的具有适用性、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文化建设模式,推动我国乡村文化振兴,促进新型城镇化。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 针对如何解决对碾庄镇文化建设全程了解不透彻的问题

本项目决定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走访相结合。通过多次实地考察、与多位小镇居民、相关政府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从多个角度分析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背景、建设准备、实施过程与现有成果。

2. 针对如何解决提出改善建议流于表面、无实际意义的问题

本项目将从城乡互动出发并以此为基础,着眼于地区文化特色,重塑乡村文化魅力,旨在提出具有强针对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指的是笔者充分利用学校实体图书馆和网络图书馆、期刊网站等资源,对相关学术期刊、论文、著作等学术性资源进行归纳整理。搜集、筛选、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已有成就和相关发展模式,分析城乡互动应用成果,为笔者的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实地考察法

实地调查法,是指在研究目的的驱动下,对客观事物、事件发展的本质、规律、结果、意义等方面进行实地观察的方法。在搜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徐州市碾庄镇小镇进行数次实地走访调查,和小镇居民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为后期文章的写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3. 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个领域内的特定主体连续地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呈现其行为选择变化的动态过程。通过对碾庄镇的研究分析,并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完善,便于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全过程并提出相关建议。

4. 规范研究法

规范研究方法是以研究目的和相关规则为出发点,采取标准的研究分析方法,对既定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果。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将研究中掌握的具体情况,碾庄镇文化建设经验归纳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

二、 技术路线

提出问 题

理论研

关于城乡互动的相关案例研究

关于江苏省徐州市碾庄镇文化建设概况

现状调

过程调查

现状调查

文化建设背景回溯

文化建设基础准备

地区文化振兴特点特点

城乡互动集中表现

文献研究与

实地访谈

江苏省徐州市碾庄镇

分析案例研究及相关结论

基于地区文化建设过程及现状研究,总结城乡互动实际应用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从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意见。

分析研究

以往文献整理研究基础上

提出合理文化建设模式

文化建设实施过程

文化建设现有成果

文化发展面临困境

三、 实验方案

1. 文献搜集

搜集、筛选、分析当前乡村文化建设已有成就和相关发展模式,分析城乡互动应用成果,系统了解徐州市碾庄镇文化建设概况,为后期调查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基础准备

在调查活动前,就相关问题进行思考,设计调查日程安排、经费预算及实地考察路径,设计访谈文稿并加以修改,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合理的调研方向与方法。

3. 实地调查

在搜集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徐州市碾庄镇小镇进行数次实地走访调查,在调查活动中,及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小镇居民等进行面对面的访谈,便于掌握第一手资料,从多个角度针对地区文化建设现状进行记录,为后期文章的写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 整理分析

在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通过对地区文化建设的过程调查及现状调查,深入分析城乡互动在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从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意见。

5. 总结撰文

通过规范研究,结合调查中掌握的具体情况,将碾庄镇文化建设经验归纳为理论化知识,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强针对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总结合理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

四、 可行性分析

1. 研究地区可行

碾庄依托于徐州,深受地区红色文化熏陶,作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碾庄镇是淮海战役的首捷之地,境内战争遗迹遍布,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小镇利用红色旅游、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培育小镇文旅空间、重塑小镇文化魅力、重振乡村文化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2. 研究目标可行

农村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在农村振兴中具有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在保护、传承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进而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在文化整合、增强乡村社会凝聚力、和谐社会构建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3. 研究方法可行

本项目采用实证的研究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研究方法与方向,进行实地考察,对乡村文化建设有直接客观的体会,调查结果可信。且项目的研究思路清晰,设计合理,研究方法科学。

4. 研究创新点

特色或创新之处

1. 地区的典型性

碾庄镇是国家住建部首批特色小镇,与徐州相接,深受地区红色文化熏陶,是江苏省批准的历史文化名镇。小镇利用其红色旅游、深度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培育小镇文旅空间、重塑小镇文化魅力、重振乡村文化活力,于本项目的研究课题有很强的针对性。

2. 选题的创新性

对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研究成果颇丰,学者着重研究农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研究、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及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但是鲜有学者以城乡互动作为研究角度,着眼于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的吸引与治愈作用,本项目以此作为选题,旨在发挥农村特有的优势并加以开发利用,在地区探索可行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

3. 研究的系统性

项目通过对碾庄镇的个案研究,并对其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拓展完善,总结碾庄镇文化建设全过程并结合规范性研究方法,将碾庄镇文化建设经验归纳为系统化和理论化的知识。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时间

研究计划

预期进展

2018年12月

1、利用图书馆资源与网络资源,对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及所需技能。

2、通过关注研究主体与研究地区的最新动态,及时修改完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2019年2月—3月

设计调查日程安排、经费预算及实地考察路径,同时积极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合理的调研方向与方法。

前期准备

开题报告

2019年3月—4月

进行实地调查,及时就出现的问题进行改进,和小镇居民进行面对面的访谈,掌握第一手资料。

实地调查

中期检查

2019年4月—5月

深入分析城乡互动在文化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及当前面临的困境,从多个角度提出针对性意见。

整理分析

论文草稿

2019年5月

将碾庄镇文化建设经验归纳为理论化知识,提出乡村文化建设中具有强针对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的建议,总结合理的乡村文化建设模式。

论文定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