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开题报告

 2021-08-14 03: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丰富,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因此不能只从某一方面、角度或层次对其界定,而应从其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加以把握。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13.4亿,即便将在城市居住6个月以上的流动人口算作城市人口,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仍然超过6.74亿。城镇化意味着分散的农村人口会逐步集中到城镇中来,而如此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也需要大规模的产业调整以吸纳农村人口。有学者认为,城市化或城镇化(urbanization)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市集聚,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使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可见,城镇化一方面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聚集的过程,同时又表现为地域景观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是人口、地域、社会经济组织形式和生产生活方式由传统落后的乡村型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多方面内容综合统一的过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标志。

关于城镇化率常见的统计方法有以下三种:

(一)户籍城市化率:在我国户籍制度管理下,非农户籍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对本文的选题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

  1. 了解建立自向量回归模型的理论基础。阐述其模型理论假设、软件操作方法和模型建立步骤,然后对湖北省城镇化现状进行分析,为后续实证分析的展开奠定理论基础。
  2. 探讨湖北省各市区城镇化进程的区域差异。使用聚类分析将湖北省各市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分类,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研究结果分析造成其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根据各市区优劣情况提出合适的加速城镇化进程的意见。
  3. 探究湖北省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对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并分析,从而确定人口、经济、生活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湖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根据近几年的相关数据,综合进行湖北省城镇化影响因素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建立。
  4. 结合前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探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第1-3周:搜索阅读相关参考文献,对湖北省城镇化相关研究方法做总体了解,同时完成英文文献的翻译;

第4-8周:学习向量自回归模型理论假设、软件操作方法和模型建立步骤,收集全国各省的城镇化数据、湖北省各市区的指标数据,对湖北省城镇化的现状和湖北省各市区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

第9-13周:对湖北省城镇化的潜在影响因素进行收集并分析,从而确定人口、经济、生活水平以及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此指标体系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第14-15周:探讨进一步提升城镇化效率的政策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林晓洁.我国城镇化水平与社会保障关系的实证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17(9): 87-90.

[2]熊洪亮.推进孝感新型城镇化的几点思考.孝感通讯,2014,(7):11-32.

[3]李伟,罗泽举.重庆城镇化率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关系研究.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1):16-21.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