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孝文化与中学德育建设的融通开题报告

 2022-04-30 09: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背景:“孝”字的原义与人类早期的宗教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殷周时期,对祖先、宗族、宗教的重视是一个普遍现象,祖先崇拜构成这个时期文化现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孝”字的正式产生就是这种文化背景下孕育的结果。而“孝”最初也不是“事人”更不是“事亲”,而是“敬天”、“事鬼”。但宗教意义上的“孝”与伦理意义上的“孝”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生命的赐予者和庇护者的知恩、感恩和报恩之情。“孝”这一字的韵味也单纯地由对祖先、宗族的崇敬慢慢地申发出对父亲、对兄长的侍奉之意,也就是由单纯的“事死”演化出了“事生”的韵味。先秦圣贤孔子也是在此基础之上,将远古的“孝”文化融于自己的“仁学”之中,儒家的孝道核心与内涵由浅入深分为四个层次即能养,敬亲,承志,泛爱众,从而使“儒学”起到了巩固统治,和谐社会,教化人心的作用。

孝道发展至今,逐渐停留在能养这一层次,能够养活父母就行了。如果对父母缺乏敬爱之心,拿什么去区别对待人与牲畜的不同呢!同时印证了第一个层次的“能养”即满足基本的生存要求对人和对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仅仅做到了第一个层次的“孝”还没能显现出人之为“人”的情感与传统“孝”文化的融合之处。而“人”与“孝”文化的融合之处就体现在对第二个层次的“敬”字能否实现的程度上。也就是说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还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孝”,对父母尊敬、恭敬才能算得上是人类之“孝”。

本课题研究目的,对“孝道”的重新认识和学习,儒家仁义道德和孝道的精华,诸如敬爱、感恩、善待和回报生养了我们的父母,珍爱生命,和睦家庭,并从家庭伦理进而扩展到社会,立己立他,尽忠守责,仁人爱物,乃至“治国平天下”,建立和谐社会,显得更为重要。儒家奉行的不仅局限于子女对父母物质上的付出,而且关注对父母的精神之养,所以对于中学生的孝道教育不仅应该停留于告诉他们有赡养父母的义务,更要关心和体谅父母,要对于父母的付出有抱有感恩之心。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孝文化概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文献研究法:利用图书馆、知网等现有资源,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和掌握与本课题有关的一般理论。

2.归纳法:在阅读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整合有效信息和理论,归纳合理相关的知识。

4. 参考文献

1、苏珊影.从《孝经》看儒家孝道.[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年第一期

2、邹晓彧,毛倩婷.中华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儒家孝道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年4月,第7期.

3、周怀字.管子.孝论:中国孝文化的理论起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在前期(2022-2022学年第1学期第10周开始迄今)文献查阅研读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1)本学期(2022-2022学年第2学期)第3-4周,参考任务书,撰写并完成、提交开题报告,报告中须有结合教学实际及对已有研究成果阅读思考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初步形成的研究思路与观点,文献基本综述等。

(2)第5-9周,拿出初稿,期间与指导老师及时交流,避免不必要的曲折,论文研究主题全部完成并成稿。

(3)第10-12周,根据修改建议进行论文中的论述、表达等进行修正或补充完善,完成二稿。(4)第12-13周,定稿,观点、论述、格式、表达、规范等方面,达到要求,时间截至5月28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