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探讨开题报告

 2022-05-09 11: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学生的自杀率日渐升高,校园霸凌现象也常有发生。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阶层分化、贫富差距扩大、离异和弱势群体家庭的不断出现,使得处境不利的学生也逐渐增加。再加上长期以来学校和家庭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生命关怀存在严重缺失,致使学生压力过大,心理承受能力差。此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网络游戏和电影暴力等不良思想不断侵蚀着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不平衡期的中学生,在物质得到丰富满足的同时,缺乏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解,精神世界变得极度空虚,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时显得茫然无助。物质与精神的失衡,社会生命的异化给中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使其很容易陷入生命意义的危机之中,致使中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屡有发生。不少中学生既不尊重、珍惜自己的生命,也不尊重、关爱他人的生命。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委屈,往往就会做出极端行为。一个生命的消逝,不仅给家庭带来重创,还会对他人及社会造成伤害,对于青少年同伴群体也有着异常消极的影响。

残酷的现实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开展中学生命教育已是刻不容缓。从本质上讲,教育是引导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包括对人性和存在价值的不断完善。生命教育是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激发中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国外,生命教育理念的产生离不开60年代美国一系列社会危机,包括自杀,谋杀,吸毒,青少年性危机等,生命教育正是在这一系列关于死亡和个体生命存在危机的暴露中得以走向大众视野并逐渐被重视。1968年美国杰·唐纳·华特士首提“生命教育”理念,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思想。随后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等国家先后成立了生命教育的研究中心,设立了相关课程。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很好地面对并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试图在新课改的背景基础上,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如何实施生命教育进行探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部分,生命教育视角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四部分,提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理念和策略。

一、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本文以生命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实施为题,通过搜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在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深入钻研,挖掘文献中珍贵的有效信息,力求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找到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研究方法。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相结合。具体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期刊和网络,广泛收集、整理与本研究相关的国内外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和理论价值的文献材料,然后将之分门别类进行梳理,对这些文献材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依据研究的主题与目的对有价值的文献进行运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等著.生命化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刘济良,王定功.呵护生命---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3]刘铁芳.现代教育的生命关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第11-17周: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收集相关文献资料;

第八学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