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社会治理模式与法家社会治理模式特色比较研究开题报告

 2021-12-13 08: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1.1研究目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来临,公民社会不断进步,科技和技术创新迅猛发展,社会治理在各国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日益提高,同时受到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社会治理的难度和复杂性亦不断增大。社会治理模式的形成,与各国发展水平、社会阶级状况、传统文化相关,带有深刻的文化烙印。社会组织较发达。一是与社会组织通力合作。社会阶层结构较合理。一直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高度重视调整社会结构,社区发展建设较充分,特殊人群管理较完善在社会治理层面,更注重层级社区的作用,发挥发达国家完善的社会福利系统的作用。而东亚文化圈的国家社会这里治理中,带有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德治、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观点。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使用了“社会治理”一词,标志着我国社会治理在治理理念、方式手段、体制机制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2、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3.1研究内容、目标

本课题以“儒家社会治理模式和法家社会治理的特点比较”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在儒家理念和法家理念的支撑下的社会治理模式的特点分析,以及具体内容,和二者当时社会治理效果的正反两面影响和对于现代国家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与启迪。

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为:

  1. 正确界定儒家治理模式与法家治理模式的定义

    治理的概念原属于政治学和公共管理的领域,按照学者们的说法,现代治理是相关利益各方在某一利益相关问题上通过博弈、协商和讨论而达成共识进而实现共同行动的活动。如果按照社会中心论的说法,治理则是社会力量参与并对国家行为进行约束的行动。在中国文化中,治理的核心在“治”,通过“治”达致社会秩序的条理化即“理”。社会治理模式即在具体指导指导下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参照性指导方略。而儒法社会治理模式的界定,就在于二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观念的不同。

  2. 完整分析中西研究成果

    斯宾塞(2005)谈到“尽管中国的变化速度令人难以置信,但它仍然回响着它的过去。更重要的是,在大多数文化中,中国人仍然固守着他们悠久的过去深受重要历史人物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为了真正了解另一种文化,有必要探索该文化价值的来源。这中国文化尤其如此。”这其中所致的孔子文化,这种孔子文化包含着儒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融合,在当代社会根深蒂固,影响着中国的治理模式。麦格雷戈(2007)谈到,儒家价值观要求个人首先尊重自己的职责家庭和社会。个人不像集体那么重要。个人需求为了实现这个群体的需求而牺牲。每个人对家庭都有责任社会取代了对自己的责任。更多的是通常提到的特征包括集体主义、和谐、集中控制,专制和家长式的领导,家族企业,期望努力工作的员工,强大的组织网络和业务联系。谈到儒家文化在社会治理中通常发挥着集体效应,通过家庭为单位约束个体。 Kwang-KuoHwang认为儒家的管理者应该是有爱心的,有道德,有尊严,有智慧,信守诺言。“绅士”人们期望孔子达到一个更高的标准;然而,这个标准并不是,在今天的中国管理中经常见到。在儒家文化中,管理者应该表现出仁的含义仁慈的或人道主义的。仁有时被翻译成“善意”或善良对别人。儒家的管理者应该是一个善良的管理者善待他人。“仁政”在社会治理中让是绝对重要的概念。国内则主要认为儒家治理模式采用“教化”——寓教于治,采取德治的方法。法家治理模式则以严刑峻法为约束武器,采取更严苛的管理方法(具体见(3)

  3. 全面描述儒家治理模式与法家治理模式的内容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性善论”为其认识论基础提出“仁爱”思想,重视人格及人际关系的和谐以达社会有序稳定之目的。因此儒家的治国方略就是以德以礼治国,被称为仁政德治或德政礼治。在儒家看来,道德教化比政令刑罚更为重要。“德治”的实质是通过全社会的道德教育(即”教化”),使社会下层的人民大众也成为具有道德信念的人,自觉遵守社会理应具有的各种规范,从而使国家得到治理。在这一治理途径中,由于人们对规范的遵守是出于道德的信念和义务感,是心悦诚服的,并没有任何被迫的成分,因此社会各阶层的关系是融洽的,政治举措的实施是通畅的,国家是团结稳固的,这就是所谓“政通人和”。

    与儒家德治主义治国方略相对应的是法家的法治主义治国理论。“法治”一词最早是由管子提出来的,又称“垂法而治”、缘法而治”,家治理国家、统一天下的主要方法。虽然封建社会中法家的法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法,但是相对于儒家的“刑“来说,“刑”是统治者用来肆意执行法律断绝的托辞,而法家主张的“不别亲疏,不疏贵贱,一断于法”的原则更具有一定的公正性和公平性,迈向了向正规法律前进的第一步,这一点是值得称道,也体现了在此方面法家思想较之儒家的时代进步性。与儒家德治主义相对应的法治主义治国原则的具体表现:严刑重罚、刑德二柄、用势重术。

  4. 合理分析其特征

    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一种君臣父子、秩序井然的社会状态,倾向通过礼义教化、德治为先的方式来实现其最高理想。儒家社会治理模式认为,宣扬礼义和施行仁政,思想对人的约束和统治是长久且较稳固的,而严刑峻法对人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能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所以并非长久之策。法家主张法治与以法治国理念。法家思想相较于儒家思想而言,从本质上推崇严刑峻法来维护社会统治,通过残酷的刑罚和厉行法治来震慑民众,从而使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重视,实现其价值目标。所以法家社会的治理模式更为严苛,以残酷法律为准绳进行震慑。

  5. 准确指明历史与现实影响

    (具体参见【意义】)

    儒法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和法家作为当时影响力最深刻的两个派别,在社会上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儒法两家作为时代发展的佼佼者,丰富了我国哲学和社会思想,维护了政治统治。而在二者的思想基础上,所形成的政治理念于社会治理模式,则对于儒家尚礼崇德,主张施行仁政,法家推崇残酷刑罚,厉行法治,都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统治提供方法论指导,为安定社会秩序和民生发展献计献策。儒家和法家社会治理模式各自思想理念和具体政治实现途径的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著书立说,其中,多数学者从儒法思想的融合发展角度和时代价值方面出发,提出许多新的适应现实政治管理和其他领域的学术思想。新时代对于社会治理理念与体系的布局,带有深厚的法儒二者的特色,对它们进行研究具有显示意义。对于我国构建社会治理体系、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具有很大意义。

    3.2研究方法、技术方案

    (1)文献查阅与理论研究:分别界定儒家社会治理法家社会治理模式的含义、内容、影响,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两者社会治理模式的发展进程、现状、演变过程等。通过已有的文献、历史资料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社会治理模式即在具体指导指导下所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参照性指导方略。而儒法社会治理模式的界定,就在于二者的指导思想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观念的不同。在此儒法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主张“德治”与“法治”,二者在治理理念上具有区别。

    (2)历史研究方法:从历史的眼光,从儒法治理模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点着眼,从当时情况出发,任何理论都有其历史基础,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史实,有利于深入剖析、结构儒法治理模式的内涵。儒法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之下。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弱,诸子百家争鸣,并在此后的时间呢你不断在治国方案上进行斗争与融合,一直持续到汉朝。但最终在汉武帝时期,在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念下,使得儒法思想真正完成合流,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主体,构成了中国传统的治国模式。二者既融合又有区别,由于封建统治时期,强大外儒内法,这一观点延续至今,影响着我国德法治国的策略。

    (4)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研究方法:研究儒法治理模式,也是对于深深根植于我国文化的探索、反思,对于二者在国内、国外理论与实施现状的发展的研究,有利于获得其现代意义。就理论方面而言,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合、筛选,运用于论文的写作中。实践即就近,对社区、村委会等进行调研,观察问题处理的模式、方法、策略,观法儒法治理模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参与社会治理的现代意义。

    4、写作大纲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儒法治理模式发展过程

    (2)国内当前社会治理现状

    (3)现实、理论意义

    二、该课题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综述

    (1)界定儒家社会治理模式、法家社会治理模式,阐释具体内容

    (2)二者相同点

    (3)二者异同点

    四、儒家治理模式、法家治理模式对新时期中国社会治理体系意义的探索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完成任务的时间节点

(1)1月5日-1月12日 完成选题工作;

(2)1月13日-3月25日在与老师的协商下,确定选题之后,进行文献阅读、资料整理,并完成外文翻译上传和开题报告撰写;

(3)3月26日-5月1日 根据实际研究进程,就行阶段性成果报告撰写;

(4)5月2日-5月24日 完成论文初稿;

(5)5月25日-5月30日提交正式论文;

(6)6月1日-6月3日 完成毕设查重检测任务

(7)6月3日-6月8日 完成论文答辩;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

(2)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郭莹《中国文化讲习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4)刘建军《中国政治制度史16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

(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

(6)刘丹. 东亚文化圈内儒家文化背景下社会治理模式问题研究[J].文艺材料,2017

(7)张茂一. 法家治国与国家治理:从统治逻辑到治理逻辑的现代性重塑[J].社科纵横,2018,(03)

(8)赵薇. 基于儒家思想的现代管理模式研究[J].齐鲁学刊,2011(05)

(9)王锐. 如何治理中国? ——吕思勉对儒法政论的阐述[J].历史教学问题,2019(03)

(10)唐尧天. 儒法思想比较及启示[J].大众文艺,2019

(11)李秀东. 儒家思想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启迪[J].渤海大学学报,2019

(12)贾乾初. 儒家治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及现代价值——以南宋真德秀《西山政训》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2019(03)

(13)Kwang-Kuo Hwang. Confucianand Legalist Basis of Leadership and Business Ethics,2017

(14)Jing Li. Dingxin Zhao: The Confucian-LegalistState: A New Theory of Chinese History,2016

(15)CharlesA. Rarick. Confucius on Management: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Managerial Practices, AndreasSchool of Business Barry University,201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