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纪德作品中的私生子形象开题报告

 2022-04-29 09: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安德烈·纪德(AndréGide,1869~1951)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小说《背德者》、《伪币制造者》,散文诗集《人间食粮》,傻剧《梵蒂冈地窖》等。1947年,为表彰纪德的"内容艺术意味深长的作品──这些作品以对真理大无畏的热爱和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表现了人类的问题与处境",纪德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身为20世纪法国文坛的精神领袖,纪德身上的矛盾与多变的风格始终是引人争议的话题,本文主要梳理了从2005年到2019年,近十五年来国内研究纪德的论文,对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汇总,并力图理出纪德研究的特点和趋势,以供了解和研究的参考。

一 纪德在国内的接受历程

国内对纪德的研究总体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至新中国成立前,后期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纪德首次出现在国内是1923年第14卷第1期的《小说月报》上,沈雁冰撰写“法国文坛杂讯”谈到纪德,1928年11月,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了穆木天译的《窄门》,成为我国最早一部纪德作品的译本,与此同时,纪德的其他作品也陆续有了中文译本,国内对纪德的研究从译者的译序或附记慢慢开始,由于纪德“政治态度”问题的转变和思想文化方面受苏联的影响,国内对纪德的研究暂时进入“空白”。研究在新中国和新时期之间的断层,让19世纪40年代形成的“纪德热”像刚被点燃就熄灭的烛光,没能将良好的势头保持下去,直到新时期之后,研究才进入了重新发现和继续发掘价值的阶段。

二 二十一世纪以来国内对纪德的研究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研究成果也逐步丰富起来,主要形成两大类方向,一是对纪德个人的研究,二是对纪德创作的研究。

(一)对纪德本人的研究

国内对纪德本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是结合纪德被国内接受情况的研究。对纪德本人的研究大部分都结合了纪德在国内的发展,还包括他的影响与传播,国内译介方面的研究。如段美乔,《论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纪德热”与知识分子的精神境遇》(《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中,分析了纪德进入中国后不久就形成的“纪德热”,其中与知识分子精神境遇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的联系。相关的论文还有:乐黛云《异国心灵的沟通——纪念安德烈·纪德诞生140周年》(《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4期)、许钧《相通的灵魂与心灵的呼应:安德烈·纪德在中国的传播历程》(《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第二是对纪德写作方式的研究。纪德的创作带有明显的自我书写与呈现,因此有关纪德的个人研究主要集中在纪德作品自传性的阐述方面。纪德是通过写作来进行自我建构,同时超越自我,这是研究纪德个人以及他的创作心理的一个关键线索。如2007年暨南大学潘淑娴的硕士论文《论安德烈·纪德的“纳喀索斯主义”美学观》、2016年扬州大学杨雪的硕士论文《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和2014年首都师范大学马晓倩的硕士论文《论纪德同性恋书写的三个阶段》。《论安德烈·纪德的“纳喀索斯主义”美学观》从纪德文论《纳喀索斯解说》和“纳喀索斯”形象的符号意义出发,指出了纪德的纳克索斯情结,即自恋情结,纪德的美学观便是认识自我、反思自我、重塑自我,纪德的创作便是“纳克索斯”式的创作,在创作中时刻关注“自我”,探索“我”这个个体的各种“可能性”。《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一文以纪德的自传《如果种子不死》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他的其他自传性作品《科里同》、《人间食粮》等来探讨纪德自传动因,其自我身份建构的方式,及建构出的形象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最后指出纪德为自身矛盾复杂的形象建立了一个"自传空间",同时为读者能够较为全面的了解自己提供了可能。《论纪德同性恋书写的三个阶段》,该论文分为三章,分别对应纪德同性恋书写的三个阶段。从性取向角度入手,结合纪德不同时期的多部作品来谈纪德本人同性恋观念的转变,通过分析纪德自传性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来揭示其写作方式从隐匿到大胆的变迁。相关的论文还有:宋敏生,张新木的《艺术家的使命——论纪德的自我书写》(《当代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辛苒的《纪德如果种子不死>中的自我建构》(《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33卷第4期)、邱玉贵《浅论伪币制造者中的隐指作者》(《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7月第28卷第4期)、2017年江苏师范大学张雨薇的硕士论文《安德烈·纪德的自我书写研究》。

第三是纪德与他人的比较研究。这部分的研究主要运用比较文学中影响研究的方法,从对纪德产生重大影响的人、与纪德同时代的人和被纪德影响的人三个层面展开。如2008年黑龙江大学赵艳丽的硕士论文《论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中从时代背景、心理分析、宗教观、文体研究等四方面阐释了纪德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接受情况,强调陀思妥耶夫斯基给纪德带来的深刻影响。纪德十分推崇陀氏这种心理小说中对人类心理的深层发掘和分析的本领,及其作品中忏悔与救赎的精神,因此他的魔鬼观念,宗教观念,犯罪心理等方面都显现出与陀氏极大的相似性。2015年张秀姿的硕士论文《纪德与曼德施塔姆文学创作中道德自我完善比较研究》一文重在对这两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纪德与曼德施塔姆进行创作思想中的道德比较研究,他们都是成功将道德自我完善和精神探索融入自己的创作,也就是进行文学创作的同时,实现自己的精神探索的作家,同时认为纪德的这种个性化的道德探索在某种意义上,间接或者不自觉地影响了曼德施塔姆的文学创作。相关论文还有:赵艳丽《从宗教人本主义角度看陀思妥耶夫斯基对纪德的影响》(《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刘璐《从象征主义到“转向”问题——再谈纪德与卞之琳的影响关系》(《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7年第22辑)

(二)对纪德文学创作的研究

国内对纪德文学创作方面的研究相对纪德本人的研究更为全面,并且对纪德作品的艺术价值关注甚多。主要包括:

第一,对纪德作品艺术特色的概括性研究。这些论文概括了纪德在小说创作中的文学内涵,也提出了纪德在古典与现代之间的双重特性,特别在叙事技巧上既保留传统小说技巧又有所创新。如2005年复旦大学景春雨博士论文《纪德现代性研究》中以纪德的创作为视点,通过分析纪德思索与关注“人”的理念的思想主题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尝试和实验来探寻纪德的现代性轨迹。2010年山东大学陈亮和杨逻的硕士论文《纪德主义及其与纪德小说关系研究》中,提炼出以个体自由自主为核心的纪德主义,同时以纪德的四部小说《背德者》、《窄门》、《梵蒂冈地窖》和《伪币制造者》为例,通过其中主题思想、人物性格及作品典型形象世界的分析和对纪德创作态度和创作特点的把握,论述了纪德主义与纪德小说中的“纪德主义”的关系,证明了纪德小说中的纪德主义是延续纪德主义并对纪德主义的再创造,使得纪德主义的内涵不断补充延展,逐步地发展完善。2010年湖南师范大学周乐的硕士论文《纪德创作风格论——纪德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示》中,分别探讨了纪德作品里的道德思想矛盾,非道德主义,传统主义,现代化以及各种叙事技巧的运用等,从宏观的角度的上展现了纪德作品中独特的个性和现代性。2012年马慧的硕士论文《纪德的“傻剧”理念》一文,从纪德的“傻剧”理念出发,重点分析了纪德的傻剧三部曲在体裁上的创新以及对后世现代小说的影响意义。相关论文还有:沈国清《安德烈·纪德的创作特点》(《新闻爱好者(理论版)》,2007年第4期)、张放《解读纪德、纪德主义》(《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第二,对纪德创作特点和艺术手法研究。国内关于纪德创作特点和艺术手法的研究主要结合具体作品从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元素、多种叙事的技巧以及联系文学批评理论分析入手。

(1)希腊神话和圣经的元素

如辛苒《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中的隐喻结构分析》(《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月第2期)中将纪德《如果种子不死》中的生活经历与《圣经》中的"浪子回家"情节进行互文性研究,剖析两者内在的相似性。刘珂《神话的归宿》(《欧美文学论丛》,2006年第00期)中以纪德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三部作品《那喀索斯论》(1891)、《没有缚牢的普罗米修斯》(1899)和《忒修斯》(1946)为例,通过希腊神话中这三个著名形象在纪德作品中的不同反映,揭示希腊神话对纪德的思想和创作的重大影响,从而探索了作家在自己独特的创作历程中处理传统题材和自己的艺术个性之间关系的方式。2008年西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拿什么拯救我的灵魂——从窄门看纪德的圣经情结及意义》中以《圣经》为主线,从文字、隐喻、道德、神秘主义四个层面剖析《窄门》中纪德对《圣经》内涵的个性化解读、“人与上帝”关系的探索以及对艺术的精神家园的追寻。王艳《解读窄门中的圣经元素》(《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2月第1期)中揭示了窄门、十字架的象征意义,重点分析了阿丽莎的日记,提出了《窄门》中对探讨人神关系的思想价值。相关论文还有曹文波《从安德烈·瓦尔特笔记看圣经对纪德写作的影响》(《法语学习》,2016年第6期)、宋虎堂《寻找大地食粮的“浪子”——窄门的圣经隐喻及意义》(《圣经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

(2)多种叙事的技巧

对纪德叙事技巧的论述则展现了多重视角、迂回叙事法、嵌套式结构、元小说表现形式、空间叙事等多方面。如赵丽蓉《浅析伪币制造者的叙事特色》(《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第9期)中浅析了《伪币犯》的叙述视角多重转换和迂回叙述法。从小说中萝拉的爱情故事和爱德华的日记两个例子论述小说中的三层叙述,并提及作者意识对小说的干预。陈曲《从伪币制造者》解读纪德小说遗产》(《文艺评论》,2014年第9期)中论述了《伪币犯》中多角度网状叙事、思想小说、百科全书式的写作技巧,拓展了小说写作的空间。徐笑笑《尘世彼岸两重天——论纪德小说窄门的多重结构》(《传奇·传记文学选刊》,2012年3月)一文从爱情、宗教、人生三层结构的悲剧分析了《窄门》小说中的多重主题和立体结构,揭示了小说深刻复杂的内涵。

(3)联系文学批评理论分析

二十一世纪以来还有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分析纪德创作的方式。如结合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现代主义、神话原型、存在主义等理论,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纪德的作品。如马继明《论纪德叙事作品中人物的独特内蕴》(《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9月)中提到不同的人物角色成为纪德叙事性作品最为活跃情感因素,镜映着纪德的人格品质和精神世界。并借鉴了弗洛伊德的“白梦”和“被压抑的精神创伤”理论,纪德自身的道德焦虑是作为一种“精神创伤”成为纪德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因,纪德正是通过艺术创作,使自己潜意识中的精神创伤通过变形和升华得到疏导,在遵循社会道德和坦诚本真之间寻求和谐。2008年湘潭大学李佳玲的硕士论文《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分析纪德作品中出现的《圣经》形象原型,指出纪德对这些原型的移植与改造在建构作品过程中的意义与价值。李建琪《灵魂的拷问——精神分析批评视野下的田园交响曲主人公形象解读》(《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8期)一文从弗洛伊德的三重人格理论的角度,在超我、本我、自我三个人格结构下分析作品中的男主人公牧师的内心和行为变化,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何晓玉《存在的三幕剧——纪德作品人物分析》,(《文学界》,2016年6月)中用克尔凯郭尔的“生命历程的三阶段”观点分析纪德的故事人物,以《梵蒂冈地窖》中拉夫卡迪奥、《背德者》中米歇尔和《窄门》中的阿丽莎为代表论述了纪德笔下“美学阶段”、“伦理阶段”、“宗教阶段”三阶段的存在性意义。李静《“灵”与“肉”的挣扎——从田园交响曲中看纪德的两难处境》(《北方文学》,2016年)中对《田园交响曲》中几个人物形象:牧师、盲女、大儿子、妻子分别进行了人物形象的原型分析,并表达了对其中流露出的纪德自我书写和纳克索斯情结的肯定。

还有个别从其他学科角度对纪德作品创作特色进行论述的,最有特色的是吉玲《浅析纪德田园交响曲的音乐性》(《长春教育学院报》,2013年5月第29卷第10期)一文,通过音乐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和小说对音乐主导动机的借用两个方面分析《田园交响曲》的音乐性。

第三是对纪德创作思想性的研究。纪德的创作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矛盾性,这主要存在于对个体与宗教道德、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中。到目前为止,纪德作品思想性的研究也是国内研究较多的方面。其中可以划分为两个角度:

其一是对纪德作品中宗教和道德主题的研究。道德两难的困境与个体伦理诉求是纪德作品最广泛的主题。如刘珂《从窄门到梵蒂冈地窖看纪德对基督教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国外文学》2006年第3期)中从基督教文化剖析《窄门》中对新教的隐晦的批判和《梵蒂冈地窖》中对天主教赤裸地讽刺。由此指出纪德超越了单纯意义上的宗教热忱,实现了传统的道德观和善恶观与自己艺术个性的巧妙融合。2014年青岛大学王玉玲的硕士论文《安德烈·纪德创作的矛盾性初探》以纪德作品为主分析纪德对宗教的反叛、对非道德的袒露以及两性观的分裂,指出纪德在矛盾困境中的艰难探索,同时也使作品的内涵更加深沉复杂。

杜亚君《十字架上相遇的爱——对安德烈·纪德窄门的解读》(《安徽文学》,2016年第3期)中选取基督教的典型象征物:十字架,从文中的紫水晶十字架为切入点,分析《窄门》中的爱情与道德的矛盾冲突,体现了对阿丽莎最终因宗教走向毁灭的深刻反思。景春雨《安德烈·纪德“道德三部曲”中的“自我与上帝”评析》(《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中通过对纪德“道德三部曲”中道德与非道德的对比分析,指出了纪德在作品中展现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人与上帝”关系的重新思考。2016年华中师范大学雷娇娇硕士论文《论纪德“道德三部曲”中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中结合纪德的“那喀索斯”情结纪德和他的“道德三部曲”中的三位主人公地伦理身份困惑进行论述,并探讨其对我们生活的教训与启示。相关论文还有:刘景兰《与道德拔河——读纪德的背德者》(《域外视野》,2005年12月)、胡迅《背德者:传统道德的背叛者》(《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白晓丽《分析宗教及道德对纪德思想和写作的影响》(《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第12期)、宁文莉,李娟,宋筱晶《浅析背德者中自由与道德的矛盾》(《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第22期)、张雨薇《论“纪德三部曲”的悖论艺术》(《文学教育》,2016年第六期)、朱其林《走出道德的纪德》(《大众文艺》,2016年11期)

其二是对纪德作品的社会性与人性意识研究。纪德的创作中时刻关注着“人”的问题,他以自己作为关照的“个体”,在作品中展现了许多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如宋敏生《追寻幸福的使命——从新粮看纪德的人道主义情怀》(《法国研究》,2010年2期)中主要分析了《新粮》,从创作历程中纪德的思想发展指出《新粮》作品中思想的统一与延续,从个人之快乐后升华到介入支持共产主义事业,体现了纪德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对人类幸福的思考。2011年江南大学赵雪媛的硕士论文《论纪德叙事性作品中的精神困境》围绕宗教禁欲与性的矛盾,通过纪德叙事性作品中表现出的人物个人身份认同困境及自我欲望等人性问题,剖析产生这些精神困境的来源。另外赵雪媛在《纪德的“度”》(《文教资料》,2011年8月)中结合《窄门》、《田园交响曲》、《秋天的散页》、《假如种子不死》、《爱情徒劳》作品指出纪德及其思想中保有的人道主义的“度”,阐释了纪德真诚、独立,向往自由的态度,以及追求不断发展变化的意识。余力涵《透析背德者与窄门——人性的异变与分裂》(《海外英语》,2019年3月)中通过《背德者》和《窄门》的对比分析,从两部作品中叙事语境下人物的静止与异变和情节的象征隐喻指出个体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异变与分裂并最终导致自我毁灭的过程,突出了纪德作品中深层的社会性意义。相关论文还有:吴亚男《“非道德者”对自由的探索——纪德作品思想及其社会意义浅析》(《中国校外教》,2012年11月)

三 纪德研究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纵观国内学术界对纪德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到几个特点:

一是研究角度多元化。随着纪德“解禁”之后,研究纪德的方向逐渐多样化,角度更是多元化,特别是借鉴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更是打开了纪德研究的多层面。

二是丰富的纪德创作研究。对纪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纪德创作中体现的独特个性和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上。这是纪德最有特色的地方,纪德的作品叙事手法复杂,风格不一,且有意模糊了文体,留给读者更多开放的解读空间,此外,纪德的作品在宗教道德、社会思想、人性方面有着深刻的体现,值得读者更深入的探索,其中关于纪德道德三部曲的解读较多,有许多分析得相当到位。

但国内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口,这也为以后的纪德研究提供了思考的方向。首先是论文的研究数量不多,近15年来的硕博论文也相对较少,共17篇硕博论文,其中博士论文就仅有2005年复旦大学景春雨的《纪德现代性研究》一篇,并且没有形成类似于盛澄华和张若名式的专著。其次是针对纪德个人的研究成果不多,多以概括性为主。再次是研究纪德的作品时大都是单一的作品分析,没有结合创作者纪德本身的思想意志渗透,视野局限在文本之内。并且主要集中在道德三部曲、《伪币制造者》之类纪德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对其他同样内涵丰富的作品的解读还有待继续发展与深入。最后,对纪德思想的研究大多从道德矛盾入手来解释纪德对人性自由、社会道德、宗教信仰的观点,没有关注到其中更深层次的精神困境。

四 结 论

国内近15年有关纪德的研究总体上是呈优化发展,趋向多元化,但研究的内容和方面存在失衡的情况,由于国外许多有关纪德个人的研究没有被翻译过来,因此对纪德本人的研究较少,领域还不广,对纪德其他作品的价值没有更深层次的挖掘。这些都是以后对纪德进行研究可以参考和反思的方面。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一、绪论

1.国内外对纪德作品的研究背景(简单介绍,集中于私生子影响研究的成果)

2.本文的写作意图及创新之处

我国内对纪德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少,但却主要集中单一形象分析或多个形象对比之上,而没有从某一类特殊的形象出发去研究纪德的作品,以及其中反映出的精神困境和探索。所以本文想借研究私生子这一类形象来发掘出纪德描写这类形象所想表达的自由精神与情感诉求。

二、 文章主体

1 私生子的形象

1.1私生子形象的界定

1.1.1传统意义上对私生子的界定

1.1.2归属在纪德“自然之子”类别下的私生子形象

1.2私生子的形象特性

1.2.1作品中私生子的总体形象

1.2.2主要的私生子形象

(1)拉夫卡迪奥:“放纵冒险”型的道德背离者

(2)裴奈尔:“热诚果敢”型的道德反思者

1.3.小结

2 私生子形象的精神内涵

2.1个人主义的反叛精神

2.1.1从家庭关系中看私生子的反叛

2.1.2宿命的流浪

2.2两难的矛盾困境

2.2.1自由与道德的矛盾

2.2.2爱情与亲情的矛盾

2.3小结

3 私生子形象的成因

3.1个人经历的影响

3.1.1父子情结:对“精神之父”的追寻(母亲的严厉与父亲的缺失)

3.1.2少年情结:第二个青春期

3.2自我书写形式下的探索

3.2.1理想化的纪德式人物

3.2.2拔根与个体自由的斗争

3.3小结

三、结语

纪德笔下的私生子形象是纪德后期比较偏爱的形象之一。私生子由于其来源的不正当性,斗争是其生命永恒的主旋律。在正常的社会环境下私生子们遭受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压力,使得他们的反动更具有了逻辑与现实的双重意义。纪德正是通过对私生子形象的刻画,传达出了对自由、实现多种可能性等的追求与探索。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根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方向,通过搜寻、选择、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阅读作家作品,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课题研究问题。主要步骤为:

1.阅读作家作品与文献资料

2.文献的检索与综述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克洛德·马丹《纪德》[M].李建森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2.[2] 张若名《纪德的态度》[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7.[3] 冯寿农.论《伪币制造者》的叙事美学[J].外国文学评论No.4,1994.[4] 叶锦丝.浅析《伪币制造者》中裴奈尔这一“私生子”形象[J].外国文艺,2018.9.[5] 陈亮.杨逻.纪德主义及其与纪德小说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6] 王玉玲.安德烈·纪德创作的矛盾性初探[D].青岛大学,2014.[7] 杨雪.论纪德自传中的身份建构[D].扬州大学,2016.[8] 景春雨.纪德现代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5.[9] 李佳玲.纪德作品中的《圣经》原型[D].湘潭大学,2008.[10] 陈亮.杨逻.纪德主义及其与纪德小说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11] 周乐.纪德创作风格论——纪德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启示[D].湖南师范大学,2010.[12] 马继明.论纪德叙事作品中人物的独特内蕴[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9.[13] 王玉玲.安德烈·纪德创作的矛盾性初探[D].青岛大学,2014.[14] 赵雪媛.论纪德叙事性作品中的精神困境[D].江南大学,2011.[15] 雷娇娇.论纪德“道德三部曲”中的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D].华中师范大学,2016.[16] 辛苒.浪子回家——《如果种子不死》中的隐喻结构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17] 何晓玉.存在的三幕剧——纪德作品人物分析[J].文学界,2016.6[18] 宋敏生.追寻幸福的使命——从《新粮》看纪德的人道主义情怀[J].法国研究,2010(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 2022年11月15日—2022年12月31日 确定选题,收集资料

2. 2022年1月1日—2022年2月6日 整理资料,形成论文框架

3. 2022年2月6日—2022年3月8日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2年3月8日—2022年4月25日 撰写论文初稿

5. 2022年4月26日—2022年5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稿

6. 2022年5月21日—2022年6月1日 交论文定稿

7. 2022年6月1日—2022年6月14日 导师评阅,准备答辩

8. 2022年6月15月—2022年6月16日 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