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eloping Pragmatic Competence in Middle School EFL Learners开题报告

 2022-05-11 08: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受行为主义教学法的影响,人们倾向于把语言水平的高低等同于语法能力的高低。直至1965年,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两个概念,使得对于语言水平的判断不仅停留在抽象的语言知识上,更注重了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的语言运用能力。随后,海姆斯提出了与之不同的观点,即“交际能力”的概念,使得评判人们语言水平的要求更加广泛。也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语用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

语言本身作为一种交际工具,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这也使得对于外语教与学中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变得流行起来,也因为其对于语言教学的指导意义而经久不衰。有些学者(jess 2002:769–784)认为英语非母语者存在较为严重的语用僵化现象,主要表现为在交流中反复地运用在语用层面上不正当的形式进行表达。而这样的僵化现象很大程度上是由从形式到功能的教学模式造成的,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使得外语习得者产生语用错误没有语法错误严重的片面观点。对此,印第安那大学教授bardovi-harlig(1998:233-287)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她将二语习得者与外语习得者这两个群体进行访问比较后,发现与二语习得者相比,外语习得者并没有很好地认识到语用错误的严峻性。没有清醒的认识就很难做出改变,在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亦是如此。这也是为什么一些学者(richard 1990; bardovi-harlig 1996:21-39)一再强调语用意识重要性的原因。richard提出的注意假说就指出注意是习得过程必不可少的起始点。受注意假说的影响,bardovi-harlig(1996)进而指出外语学习者死记硬背不同语境下的语用表达是没有用的;相反的,他们需要培养语用意识,重要的是要注意观察具体语境下的语用现象,用心体悟才能有真正的提高。除了学习者本身,外语教学者也在语用能力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kim(2002:332-348)指出教学者在传授语用知识的时候应尽量不要用显性的命令与指示,让学生们在具体情境下的角色扮演更有利于语用能力的提高。bardovi-harlig(1996)也同样指出教师应该作为促进者与合作学习者,而不应作为命令的施发者。除去这些主观因素以外,一些学者(alexander 2007:97-118;minh 2011:17-30;bardovi-harlig1996)也对教材等客观因素做了研究。minh(2011)指出有些教材并未使用真实的话语案例,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英语母语者的直觉来编写,这就导致了言语行为的出现毫无逻辑以及在没有语境的支撑下进行常用表达的简单罗列等问题。对此,bardovi-harlig (1996)也指出有时候教材并未给学习者提供正确的输入,官方发布的教材非常的传统却常常具备很高的威望。教师自己设计的材料有时更具创新性,但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勇于尝试的。与此同时,bardovi-harlig(1996)也表达了与其他学者不同的较为新颖的观点,她认为教材上有些固有的问题是很难改变的,一些对话的设置不可能具备完全的真实性,这是因为语用能力是不能被内省的。虽然教材存在着固有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外语学习者还是教学者在培养语用能力的过程中都应该寻求尽可能真实的语料进行补充。与以上两位学者一样,alexander(2007)也对现有的教材进行了批判,但是他的观点是比较乐观的。他指出重要的不是这个语料是否真实,重要的是人们希望这个教材在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换言之,就算语料不够真实,也是能在教学中扮演一定的角色的。国外的研究非常全面,在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语用能力的教与学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国内的研究稍晚于国外,且大多都集中在教学实践方面。比如,一些学者(高月琴 2002:7-9;刘果果 2007:474-477)倾向于在听、说、读、写等具体教学模块下研究语用能力的培养。高月琴(2002)提出要利用口语课向学生输入目标语的文化背景知识,了解文化差异,从而减少在语用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刘果果则提出在词汇的教学中,教学者需要在具体语境下进行词汇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不仅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能够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它,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除此之外,国内的研究也有比较新颖的方向出现,王雪梅(2006:29-33)进行了性别差异对于语用能力的影响。经调查发现,女性和男性在语言能力方面没有差异,而在语用能力方面较男性而言,女性占有一定的优势。她提议教学者将性别因素考虑在内,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但是,研究所用调查数据基数较小,结论不具有较高的说服力。提出的建议太过笼统,不够具体,所以在这一块的研究还需进一步的深入。还有学者(戴炜栋,陈莉萍 2005:1-5)在对国外已有理论进行分析解读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他们指出由于语法概念的外延,语法和语用的概念变得越来越难区分,两者的习得并不存在一定的先后关系,而是相互作用。同时,一切理论都不存在绝对性,因为语言学习者这一主观因素在语用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理论都打破了旧有理论的束缚,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总的来说,国内的研究侧重于针对现有英语语用能力教学的问题,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研究得出相应的改进方法,针对性较强,具有实际意义。但是,也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研究领域较为局限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对于国内初中生语用能力的培养研究,对初中生语用能力教与学的提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首先,本课题拟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从主观的学习者、教学者到客观的教材,全面分析国内初中语用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这不仅能够使学习者和教学者认识到语用能力的重要性,而且能够使教育工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现如今英语语用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其次,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客观条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于完善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进行总结,对未来的英语语用教学进行展望。

本课题拟分析我国初中生英语语用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这个研究能够帮助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更好地认识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找到英语语用教学的最佳方法。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 、文献综述

2.语用能力在整个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3.初中英语语用教学存在的问题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jess romero trillo. thepragmatic fossiliz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non-native speakers of english[j]. journalof pragmatics,2002,(34):769-784

2. kathleenbardovi-harlig. do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 violations? pragmatic versus grammatical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 [j].tesolquality,1998,(32):233-287

3. kathleenbardovi-harlig.pragmatics and languageteaching: bringing pragmatics and pedagogy together [j]. pragmatics and language teaching,1996,(7):21-3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 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教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第八学期 1- 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