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of the Kite Image in The Kite Runner开题报告

 2022-05-28 10:05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说《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便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亦有不少学者对这本小说进行了评价和研究。在国外,aubry,timothy(2009:1)认为小说的最终目的是以非政治性的手段引起读者对种族阶级和敌对情绪的抵制。而saraswat,niraja(2014:5)则从身份认同和救赎两个主题分析,认为无论回归本心的旅程有多痛苦,阿米尔的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他。shahira banu,s. et al(2016:8)则从歧视和战争的角度指出非洲人在美国因为肤色被边缘化。在国内,学者李争和张秀丽(2013:2)从身份认同感出发,认为身份认同感使阿米尔重新踏上了回家的路,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学者张国龙和陈晖(2007:5)则认为小说通过对成长的“背叛”与“救赎”的深度书写,将主人公成长的“私人事件”激活了“公共事件”。而风筝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小说的“主角”之一,是最为重要的文学意象。“文学意象是主观的作家的情感与客观的社会生活画面的统一,是形与神的统一,是意会与言传的统一,也是离与合的统一, 其具有象征性、荒诞性和哲理性的特征。”学者马秀鹏在《中西文学意象的理论阐释》(2010:9)一文中这样阐释到。因此,《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意象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分析研究。在2009年,王建荣(2009:4)便指出在《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意象尤其承担了重要角色,不仅贯穿在完整的故事情节当中,调动了冲突元素,强化了冲突效果,而且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巧夺天工,小中见大。”卢巧苹(2011:9)则着重从成长的角度解析道风筝“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动态的不断成长中的阿米尔”。杨伶(2014:5)则认为二元对立的风筝意象“增强了作品的叙事张力,丰富了作品中的人性内涵和精神维度。”秦万祥和马小兰(2017:7)则认为风筝意象“对于揭露阿富汗当时的生活状况和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郑丽(2017:10)则将小说中的“风筝”、“石榴”和“弹弓”三种意象逐一解读,认为风筝“承载着多元化的隐喻,它现了‘美好的道德觉醒、社会历 史变迁、人性伦理情感’的寓意。”

目的及意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1.主要研究内容:

在小说《追风筝的人》中,“风筝”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亦是最为重要的文学意象。本次研究将重点放在以下内容上:

1)作者生平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阅读文献和查找资料对《追风筝的人》这部文学作品中的“风筝”这一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2.研究步骤: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

[1]aubry,timothy. afghanistan meets the "amazon": reading "the kite runner" in america [j].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2009, (1): 25-43.

[2]saraswat, niraja. themeof identity and redemption in khaleed hossieni’s the kite runn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and multidisciplinary studies (ijims), 2014,(5): 166-17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第七学期10-11周 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15-18周 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第八学期1-4周 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