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Study of the Theme of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Bluest Eyes开题报告

 2022-06-01 09: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美国当代著名的黑人女作家,也是美国第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这部享誉世界的长篇小说是她的处女作。小说以简单的故事情节,独特的叙述视角和丰富的艺术手法描绘了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主流社会盛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群体造成的伤害。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三种不同的黑人形象,结合其出身背景,家庭环境和人生经历,对黑人群体在文化殖民和文化霸权的影响下形成的文化身份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本文也会进一步剖析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美国社会下,黑人群体的生存困境和身份认同障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文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首先介绍作者托尼·莫里森的生平经历,著作及其文学成就。其次,对本文研究的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创作灵感,主要内容,评价等做简单介绍。然后,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入手,概括国内和国外对《最蓝的眼睛》的评价和探讨,并借此引出本文作者的研究方向。因为美国是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黑人文化是一个始终绕不开的话题,所以在这一部分也会对小说中黑人群体文化身份相关的内容作简单的介绍。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1)案例分析法:以佩科拉的经历为例。在文化殖民的影响下,主流的审美观念渗透到黑人社区的每个角落。本文通过分析佩科拉在追逐最蓝的眼睛中,从迷恋,到渴望,再到疯狂的过程,试图探讨单一审美对黑人群体,尤其是对年幼的黑人儿童的戕害。

2)对比分析法:在这个充满种族主义的社会中,彼德拉夫一家和麦克蒂尔一家都是黑人家庭的代表,却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彼德拉夫一家完全被白人的价值观念所同化,在不断迎合白人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迷失了自我,抛弃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成了白人的傀儡;而麦克蒂尔一家却是反抗的代表。他们积极生活,没有受主流趋势的影响,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文化,是黑人群体重建文化身份的希望。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joan, bischoff.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studies in thwarted sensitivity[j]. black literature,2013.

[2] jelsma, jess. decay and symbolic impotence i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j]. the explicator, 2017.

[3] jesser, nancy. race, trauma, and home in the novels of toni morrison[j].african american review,2009.

[4] 陈许.女性、家庭与文化——托妮·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题解读[j]. 当代外国文学,2014.

[5] 胡作友.黑暗中的游戏——托妮·莫里森对黑人文化身份的重构[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6]田亚曼.虚幻中的自我意识——莫里森小说《最蓝的眼睛》解读[j]. 世界文学评论,2012.

[7]袁彬.文化认同的悲剧[j]. 外国文学研究,2003(3):11-1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第七学期10-11周:论文命题与选题;指导老师与学生见面,第一次面授;

2、15-18周:学生根据教师下达的“任务书”,进行论文撰写的前期准备;

3、第八学期1-4周:论文开题,写出开题报告;拟写论文提纲;指导教师审定签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