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对肝星状细胞活性的影响及机制探究文献综述

 2023-02-03 09:02

1. 研究背景1.1 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 HSCs)活化是肝纤维化的核心环节肝纤维化(Hepatic fibrosis)是许多慢性肝脏疾病的常见病理过程,多种因素如酒精和药物滥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感染、血吸虫病、代谢性疾病和自身免疫病引起的持续肝损伤都会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1]。

肝纤维化以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积累为特征,可导致正常肝功能的抑制,诱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并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2]。

目前,各种病因造成的肝纤维化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并呈逐年增高的趋势[3]。

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治疗,肝纤维化会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4],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

目前对于肝纤维化治疗的研究已广泛开展,如针对抑制肝脏炎症和肝实质细胞凋亡、降低肌成纤维细胞活性和ECM沉积等策略,开发出了基于众多靶点的治疗药物[5]。

但由于治疗效果不理想或存在严重毒副作用等局限,目前尚无有效的肝纤维化治疗药物获批上市。

肝星状细胞是肝脏中的一种非实质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血窦间隙Disse腔内,包绕在肝窦周围,占非实质细胞总数的5%~10%,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在受到外部损伤刺激后,肝星状细胞在肝内微环境的作用下被激活,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yofibroblasts,MFBs)并大量增殖,具有一系列共同维持损伤和纤维化的特征,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如Ⅰ型胶原和纤维连接蛋白等[6]。

如果损伤因素持续存在,细胞外基质就会形成致密纤维包裹再生肝细胞结节,破坏肝脏结构,发展为肝纤维化[7, 8]。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