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流动儿童家庭亲子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文献综述

 2023-11-27 09:11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转型,流动人口呈现出的家庭化特征。段成荣等(2013)在其调研中指出:从2005年到2010年,留守儿童仅增长4%,但流动儿童增长高达44%。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计算,两代户、三代户家庭户分别占所有流动人口家庭户的38.52% ,5.04%。独自一人流动的只占家庭户的26. 76%。这说明在新时代特征下,流动人口已进入了核心家庭化阶段,越来越多的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和学习。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教育公平的最大问题之一。就目前而言,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已经得到基本的保障,但是,其学前阶段和高中阶段“两头难”的入学问题突出。尤其是随着近年来二胎政策的逐步放开,学龄前流动儿童规模迅速增加,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适龄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部分学龄前流动儿童在流入地未读幼儿园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与同龄非流动儿童相比,学前流动儿童的早期教育受家庭因素影响更大;对于学前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的群体来说,父母对其的教育尤为重要。

有研究证明:3-8岁是人类基本阅读能力获得的关键期。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与其未来的学业成就具有很高的相关性。亲子阅读作为一种父母参与幼儿学习的活动,不仅能够传递情感和知识,还可以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提升他们思维状态的积极性,通过感官与想象力的有机结合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对于在教育的获得上处在弱势地位的学前流动儿童来说,亲子阅读是缩小教育差距,保障其学习和发展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而对学前流动儿童的家庭亲子阅读的现状进行研究十分必要。然而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发现,国内外关于学前流动儿童家庭亲子教育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目前在研究亲子阅读的时候,学者们把目光过多地集中在了社会优势群体上,对处于社会弱势的学前流动儿童的亲子阅读关注度甚低。相关研究与文献大多从宏观上概述了流动儿童早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亲子阅读这一块鲜少提及,有的也仅仅是只言片语,缺乏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详见下文的研究综述)。上述现象说明:在我国,学前流动儿童这一处境不利的幼儿群体的亲子阅读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应当予以重视。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学前流动儿童

关于流动儿童这一概念说法繁多,不同学科的学者在界定流动学前儿童时,因其研究的目的、视角和方法不尽相同,所以在具体定义时存在着差异。1998年原国家教委、公安部发布的《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规定,流动儿童少年是指6至14周岁(或7至15周岁),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少年。

赵伟(2013)认为流动儿童就是跟随父母来到打工的城市已经居住半年以上的具有学习能力的学龄期儿童[1]。张漪泓(2015)认为流动儿童是一群户籍还在老家,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而流动到一个新的城市,需要社会寄予支持的社会弱势群体[2]。朱红红(2015)认为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在流入地城市入学,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享受与同当地儿童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而被排除在正规的教育体系之外的被“边缘化”的群体[3]

笔者结合学前儿童的定义,在本研究中参考学者赵润红(2009)的相关论点对学前流动儿童进行界定,即流学前流动儿童是指跟随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家长打工所在地学习、生活的处于学前教育阶段的(0—6 岁或7岁)的幼儿。

2.亲子阅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