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游戏情境下的中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2023-11-27 09:1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研究背景

Howard Gardner作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指出协商能力是人际智能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由于幼儿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于幼儿的生活习惯、脾气秉性,以及各方面需求都非常了解,导致很多时候幼儿可以省略掉与父母进行协商的环节,父母也可以满足幼儿的意愿,长此以往,幼儿容易缺乏协商意识,养成蛮横、任性的性格。但在幼儿园里,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占比最高,与此同时,幼儿与同伴之间往往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人际冲突,这时幼儿就必须运用协商等适当的方式分享玩具、协调意愿以求得同伴的认可和接纳。因此,笔者认为,协商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巧,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还能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幼儿能够通过协商更好地了解他人和社会,懂得合作和分享,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身。

角色游戏是幼儿园最常见的游戏活动之一,通过创设情境,幼儿把自己代入某个角色,激发幼儿愿意与人协商的愿望,并通过游戏能与同伴友好协商,会运用简单的协商技巧加入同伴游戏、协调意愿、寻求帮助等。由此可见,在幼儿园中,角色游戏对于幼儿的同伴协商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另外,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中班幼儿在社会性发展上处于承上启下的阶段,相较于小班幼儿而言,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明显增强,交流技能日趋娴熟,社会认知能力明显提高,有意行为开始发展,能关心他人的情感反应,协商、助人、合作等行为明显增加,所以,这一时期幼儿的同伴协商行为显得尤为丰富,并且复杂多样。

笔者通过文献阅读与查询发现,目前国内外有关“幼儿协商行为”的研究还很少,现有研究也大多是在心理学领域中进行的,采用的基本上是量化研究的方式,所得出的研究结果偏向于幼儿协商的静态一面,关于幼儿协商动态过程的研究相对缺乏。所以在当前幼儿园的角色游戏中,中班幼儿同伴协商行为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协商行为方面的问题?根据这些问题又可以提出怎样相应的教育建议?为此笔者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研究与调查,丰富和完善相关的研究。

(二)概念界定

1.角色游戏

前苏联学家艾里康宁重点研究了角色游戏,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的典型游戏,他认为:角色游戏是一种发展了的活动形式,幼儿在这种活动中充当成年人的角色(职能),并在专门设置的游戏条件之下概括地再现成人的活动和他们之间的关系。强调游戏是在真实条件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材料再现人与人的关系,幼儿在游戏中不仅模仿,而且创造。[1] 国内,也有很多学者对角色游戏进行了论述,如有学者董旭花就在《幼儿园游戏》中指出: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借助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其生活环境、生活体验和生活感受的游戏。[2]还有学者丁海东在《学前游戏论》中将角色游戏定义为:角色游戏是学前儿童按照自己的意愿,以模仿和想象,借助真实或替代的材料,通过扮演角色,用语言、动作、表情等,创造地再现周围社会生活的游戏,又称象征性游戏。[3]

本研究中将采用学者黄人颂在《学前教育学》中关于角色游戏的定义: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是学前期儿童最主要的游戏活动类型之一。[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