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后进生的成因与转变的叙事研究文献综述

 2023-12-01 10:12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许多专家致力于教育改革,不断反思教育的不足,不断提出新的目标与内容,让教育与科技发展、社会发展相适应。但是我们否考虑到了,教育也应该停下来等等学生。

当我们的教育一路坎坷走来,义务教育蓬勃发展,“后进生”的问题仍然长久地刺痛着所有关注和关心教育的人们的心。特别是对于小学“后进生”问题,小学作为共和国教育大厦的基石,是学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期,应该更注重每个孩子身心平衡发展,更应该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在教育实践中,“后进生”现象是学校教育中真实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现象,是近些年来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不断关注和研究的问题,以往的研究都是把“后进生”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探讨其形成的原因,但是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学校教育这种有组织性、系统性的教育对“后进生”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进生”问题是学校教育所头疼的问题,可在某种程度上同时却是学校教育忽视的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小学生尚未成熟,可塑性极强,拉一把变“前进”,松一松成“后进”,加之“后进生”个体的复杂性和行为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小学阶段“后进生”的转化问题会影响初中、高中、甚至高等教育阶段的相关问题,如果没有及时转化“后进生”或转化不成功,任其发展,那么很有可能给“后进生”自身、其家庭甚至社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而教育现实中所存在的对后进生的'棍棒教育'、'恐吓教育'、'边缘化教育'等做法,既不是教育的应有形式,更非一个教育者应有的态度。

有些教育工作者站在班主任班级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后进生、用学科的眼光来看待后进生,提高其单科成绩,这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后进生”,只不过是“头疼医头,脚痛治脚”治标不治本。要想成功转变“后进生”,必须从多个方面入手,分析其原因,并对症下药,提升其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增强意志,鼓励实践,完善人格,丰富情感等,能够对所有学科及以后的学习生活产生持久的效应,这才能算得上真正转变了“后进生”。

(二)核心概念界定

1.后进生概念的辨析

对小学后进生的研究,首先要涉及对后进生的界定。由于研究者们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他们对后进生的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这里仅就国内外几种有代表性的界定进行简单地辨析。

(1) 后进生,即“学习落后的学生”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