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2p网络借贷平台发展分析开题报告

 2022-06-30 10:06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P2P网络借贷于2005年起源于英国,业务迅速扩展到美国、意大利、日本和中国等地。我国从2007年起开始传入我国,2013年至2014年发展更是迅速。但

由于行业发展刚起步,没有相关部门监管和法律法规的约束,中国的P2P行业比较混乱,各平台在规模、资质和经营效益上差别很大,且频频发生平台倒闭和经营者携款逃跑的现象。个体户和小微企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生资金不足的现象,但由于缺乏抵押物且借款额度比较小而无法从传统商业银行获得资金。P2P信贷的出现弥补了传统金融行业的空缺,满足小微群体的资金需求,因此应该被正确引导和鼓励,而不应该被打压。P2P在国内外发展时间相近,但由于发展道路和国内有所不同,导致存在一些差异现象。而这些经验对规范国内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国P2P平台发展分析,希望能够为中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帮助性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p2p网络借贷平台,是p2p借贷与网络借贷相结合的金融服务网站。p2p借贷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peer是个人的意思。网络借贷指的是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这也是未来金融服务的发展趋势。

国内p2p行业的争议颇多,涉及法律性质、风险监管等多个方面。其中,模式之争是核心问题。本文主要研究p2p网络借贷在中国的发展模式进程和其风险及其对策。

从我国现存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来看,亟需分析解决的问题有: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James、Hadlock (2002)认为传统银行在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时都要衡量贷款成本,信息不对称使他们不得不承受更高的银行贷款利率。而P2P的优点就是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透明直接的信息,使出借人更加了解借款人。James和Houston (2006)认为P2P信贷公司通过在SEC机构披露平台经营信息而使得P2P被更多人所熟知,并使借贷以更低的利率达成。Garman、Hampshire、Krishnan (2008)认为在P2P网络借贷中,决定贷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借款者愿意支付的利率高低,其次是借款者的信用评级。Lyer和Klafft (2008)认为储蓄占收入的比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P2P信贷无需担保、流动性强的特点同样是其吸引借款人的特点。Freedman (2008)认为在P2P平台上进行的信贷交易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具有降低利率和资金成本的优势,Chircu 和 Kauman (2000)、Sunday Telegraph (2006)认为由于 P2P 信贷可以向借款人提供更低的利率,从而吸引了更多收入不稳定的自由职业者,对于出借人来说,通过这种直接快捷的贷款交流可以使他们获得精神上的快乐。

国内:辛宪(2009)对我国P2P典型平台做了分析,总结了以拍拍贷为代表的无抵押无担保模式,对借款人只有信用要求而无抵押,对出借人不承担担保责任,风险高收益也高;以宜信为代表的无抵押有担保模式,建立了保障金制度,降低了投资风险;以青岛模式为代表的有抵押有担保模式,要求以房产证为抵押,因此借款利率由借款人情况决定,青岛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风险小,不良贷款率低。张玉梅(2010)认为金融危机背景下传统金融机构将贷款主要投向国家重点项目和大型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人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传统金融机构惜贷为P2P信贷提供了发展机会。陈初(2010)的研究结果将中国P2P借贷平台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依据网上行为参数授信,银行先对企业授信,企业再向客户授信;二是外包银行的前段服务流程,与银行一同打造贷款超市概念;三是引入社交网络的概念,让用户在社交圈内进行借贷;四是为学生提供贷款的社区。沈杰(2013)认为P2P信贷在中国发展迅速的原因是行业门榲低、法律和监管空白、资金借出者的需要、资金借入者的渴求及互联网的传播。张正平(2013)认为监管制度不完善、法律法规缺失、运营机制有缺陷是当前我国P2P信贷行业出现的主要问题,应当尽快构建P2P法律体系,明确月确监管主体及责任,推行网络平台实名制,完善个人信用认证系统。许婷(2013)认为网站运营风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由于网站运营不善而引起的风险。第二类是网站运营过程中的道德风险。第三类是网站运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非法集资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建立规范的平台运营制度,严格定义平台的服务特征并充分核实借款人的风险。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一、 撰写方案

1.分析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历程。

2.对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进行划分。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freedman s and jin g z.dynamic learning and selection:the early years[d].workingpaper, university of maryland, 2008.

[2]michael klafft. online peer-to-peer lending:a lender'' s perspective.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nrning, e-business, enterprise and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government. 2008:371-375.

[3]张正平,胡夏露.p2p网络借贷一一国际发展与中国实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3(28), 2:87-94.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