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的路径分析——以紫金农商银行为例开题报告

 2022-08-06 08: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05年,联合国在宣传国际小额信贷年时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2006年我国正式将这“普惠金融”一概念引入并广泛推广。“普惠金融”提倡在为全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和提升福利水平的同时,注重金融机构自身的盈利水平和财务的可持续性。

近年来,我国城区和农村的金融服务有了巨大的进步,其金融机构数目与贷款数余额增长速度迅速,而农村正是“普惠金融”业务发展的重点所在,农民是其业务的主要服务对象。伴随着农村、城区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例如城区、农村等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和金融排斥,客户对新兴市场和新型产品接受程度低,市场信用体系和金融体制不够完善等,这些都制约了“普惠金融”在城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

所以,银行只有加快创新力度,构建与城区、农村相适应的信贷管理模式才能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从而为城区农村经济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目前来讲,我国城区农村等地还无法与“普惠金融”相适应。

农村的普惠金融机制与市场运作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对于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的金融排斥问题和金融资源供给不平衡问题。

同时农村金融体系环境尚不健全,妨碍了市场的充分竞争,抑制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999年,Whyley和Kempson建立了金融排斥的六维评价指标,其中金融排斥反应普惠金融水平。2007年,Martinez和Demirguc-Kunt认为没有包容性经济体系,将会不断导致不平衡和经济发展速度降低。2011年,Chattopadhyay进一步定量测算出缺乏包容性的银行体系会使得GDP丧失1%。

国内学者借鉴国外已有成果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做了广泛的研究。2016年,龙军等中国部分商业银行在农村欠发达地区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展望了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方向和趋势。2017年,张细松、王芳等根据大型和中小型农村商业银行发展普惠金融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暴露和商业可持续性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017年,苏冬蔚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应一方面不断扩展社会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应与利益相关者开展互利互惠的长期合作。2019年,高博通过对农村金融市场现状的研究,系统的分析了农村开展普惠金融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银行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在导师的指导下查阅相关的文献,写出有具有实际参考意义的毕业论文。进度安排如下:

2022年11月25日—2022年11与30日,与导师见面交流,确定论文题目。

2022年12月13日—2022年12月31日,与导师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参考文献

[1]龙军,李庆磊.我国商业银行在欠发达区域的普惠金融实践研究[j].财政监督,2016(8).

[2]苏冬蔚,陈纯纯等.商业银行社会网络与微型金融可持续性发展[j].经济研究,2017(2).

[3]刘凤.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研究[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3):3-9.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