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舱顶之下》三维动画短片创作-人物设计建模材质-熊睿开题报告

 2022-08-06 08:53:3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选题理由:

全球化、世界主义、知识产权和公共文化、科技与伦理观念等成为21世纪初的关键词。其中科技伦理为我们这次主要表达内容,科技伦理是科技活动必须遵守的价值准则。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要抓紧完善制度规范,健全治理机制,强化伦理监管,细化相关法律法规和伦理审查规则,规范各类科学研究活动。科技伦理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指出,科学伦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科技伦理,这个过去非常陌生的词汇,近年来频频出现在科技类报刊和网站上。而事实,科学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那么人们不禁要问,科技伦理为什么如此值得我们关注,它究竟给人类带来了什么?

科技伦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科技滥用

当前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滥用的问题很多,比如智能写作的滥用,导致当前网上近15%的新闻流量来自智能写作产生,由于网上既有文章良莠不齐,通过机器学习方式形成的智能写作中甚至夹带大量的错误、语言暴力、偏见与歧视。

2 隐式侵犯

包括侵犯隐私、隐形算法歧视和其他人权,比如脸书的某款人脸同志取向识别应用,就可以通过人脸识别人群中的同性恋者,再如社会既有的隐形职业性别歧视通过算法收集分析后,领英等公司根据算法推荐,可以公开实现对某职位只要男性的目的。

3 遏制发展

伦理道德在不断发展,但不成熟的科技伦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科技的创新发展,比如社会公众认知还达不到的情况下,实施科学活动会被认为是违背公序,输血曾经造成很多人员死亡的案例就曾引发民众对于输血科学性的抵制。

4 界限尺度

法度与道德的界限也同步成为了科技伦理立法与约定之间界限尺度的问题,比如大数据收集人员信息数据用于算法优化和服务改善是合理的,但将隐私信息用于私人目的用途就不妥当了,如果出售牟利更要涉及到法律层面问题,但这个法律与规约的界限尺度仍难把握。

5 责任安全

科技是没有善恶之分的,科技的创造与科技的使用是两个迥异的领域。

6 智能权利

智能应用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智能学习、深度学习等使得人工智能更趋向于人性化,一方面要始终用机器人三原则确保智能逻辑和立场问题,另一方面也要从长远考虑AI的人道主义待遇问题,即对未来人工智能的权利应当有所界定。

所以我们设计的这个三维动画短片讲述的是一个大龄的失去妻女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兼博士,他为了能实现见到自己妻女的愿望,发明了一款生物开发仓,人类可以在里面想到自己任何愿意做到的事情,最终研发成功,博士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家人,但是世人用完之后沉迷于自己的幻想,并且不愿意出来,最后丧失在自己的幻想的世界里,博士丧失了本心,想做这个世界的神,最后他成功统治了世界,但他不知道的是,他只是别人的实验品而已。以此来警示人们不要再科技飞速突破的时候,缺少了道德伦理的束缚和管制,那样最终人类面对的只有可能是毁灭。

科技没有善恶,只有人才有善恶。

远到中国的四大发明,近到现在的AI,为善还是作恶的指挥棒永远在人手里。火药可以用于制造绚烂的焰火,开山辟路,也可以用在战场上夺走人们的生命。AI可以实现远程诊断和医疗,但也一样可以用来开发出严苛的算法,把外卖小哥逼上绝路。

当前,在中美关系紧张,中国创新科技发展受到压迫的时候,举国之力做创新搞技术做攻关已经成了共识,但其实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关注一个问题“科技伦理”。

技术无情人有情,希望所有技术研发者都能把“科技向善”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初心。

从细节处着手,科技向善会让这个世界多点快乐和笑容。

最大的感受就是科技向善,当善不善的感觉。希望慢慢好起来。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设计内容:

1未来科幻的场景风格

2.主角的构建

3.根据各阶段的场景变换

4.场景设计

5.人物动作设计

6.镜头设计

7.灯光,材质等渲染设计

8.后期合成以及配色问题

9.配乐风格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世界观太庞大,现有技术如何挑选关键点来展现阐述

2.作品的完整性和美感

3.技术层面怎样实现最大程度的画面感

3. 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现代,中国面对的是一个“科技和自己有代差的世界”,西方面对的也是一个“科技和自己有代差的世界”,当然代差的方向是相反的。这就使得双方在看待“异星科技和地球科技的差距”这点上,视角会有巨大的不同国内科幻项目未来几年游戏行业可能会多一些。电影是需要观众的故事代入感的,代入感是要靠演员表演和世界观来营造的。一个中国面孔,在中国的科幻世界观,驾驶着一个很酷的交通工具的画面,我想象不出来。为什么?首先世界观来说,中国没有科幻文化,也缺少深层次的流行亚文化,科幻内容很难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合。除非做硬核哲思类科幻,但那对主创能力要求过高,这种项目可遇不可求。而且你既然是做概念设计的,像lt;彗星来了那一夜gt;这种不需要机械设定的低成本科幻,也用不到你。

其次,举一个例子:中国的民营工业在工业设计这块可以说是重灾区。什么时候能发展起来自己的汽车文化和工业产品文化?三十年还是五十年?这个不好说。美国有那么多年的工业文化积累,所以美国人看到自己的演员驾驶着高级载具,会相信,会有代入感。中国不行。之前接触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对概念设计提了几点个人的看法,首先交通工具外形和内饰不要模仿好莱坞搞酷炫的民用工业风格,而是从中国更高精尖的航天工业吸收造型特点,增加救援的灾难片类型属性,增加代入感。不知道最终有没有采纳,等上映后看看。

再次,我们的审查制度,对科幻类作品向来是很严格的,因为科幻提出对于社会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假设,会涉及到未来社会结构变化。

最后就是制作问题。中国的电影工业还没发达到可以量产高概念科幻片的程度,并且还差太远。举个例子,一个交通工具或者机械类道具,每个螺丝,刻线,车窗转面,都需要高度的严谨,才能被执行出来。而一个魔幻类的坐骑或者人物造型,道具,你做的只要符合效果图的大感觉,有些地方搞点烂布加点层次,效果就达到了,以《寻龙诀》的萨满怪物为例。概念图严格没有用,你的造型美感再准确,国内当下工业水平有限,很难完全还原。

4. 计划与进度安排

实施计划:

1.选择选题 2020.11.01-2020.11.15

2.小组讨论确定形式2020.11.15-2020.11.20

3.小组讨论确定人物,场景2020.11.20-2020.12.15

4.技术难题的实验及解决2020.12.15-2021.01.25

5.场景搭建,人物设计2021.01.25-2021.02.20

6.成员调节动画2021.02.20-2021.03.10

7.调整材质2021.03.10-2021.03.30

8.灯光,镜头运动2021.03.30-2021.04.15

9.渲染与合成2021.04.15-2021.04.25

10.特效,调整与渲染2021.04.25-2021.05.31

5. 参考文献

[1] 易英.西方 20 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6.

[2] 郝倩倩.我国科幻电影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学会;2019

[3] 世界建筑导报编辑部.现代建筑与艺术[J].世界建筑导报,2006(3):9-63

[4] 陈正雄.抽象艺术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5] 王受之.世界当代艺术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6] 于爽,赵怡.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建构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05):60.

[7] 李照.试论色彩视觉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7):203.

[8] 赵怡,于爽.浅析色彩美学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J].西部皮革,2020,42(05):61.

[9] 马泉臣.在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创意的应用研究[J].西部皮革,2020,42(05):73.

[10] 王留.科幻电影叙事手法探析;[J]东南传播;2008

[11] 余江萍.人工智能科幻电影的类型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出版社;2018

[12] 薛寒匪.论科幻电影中的多重时空叙述;[D];南京艺术学院;2018

[13] 杨琼.美国科幻电影中的基因编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4]曹建峰.怎样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伦理问题[Z/OL],AI伦理与安全研究2019(2).

[15]王小伟.科技伦理论:反思智能时代背后的哲学[Z/OL],知乎盐选;2019.

[16]薛品、张文霞.加强科技工作者科研伦理意识[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17]李思辉.以科技伦理封印潘多拉魔盒. 湖北日报;2018

[18]曹宪姣,朱见,贺青卿. 对医学高新科技伦理争议的思考;2020

[19]超级奶爸;小黄人;导演:凯尔巴尔达,皮艾尔柯芬;2015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