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美术活动《小树叶的旅行》的设计文献综述

 2023-10-07 09:10

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幼儿在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指出:“关注儿童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而现代儿童美术教育中情景的创设对幼儿美术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主导意义,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并且能让幼儿展开丰富的想像,成为创造赋有童趣的美术作品的“起步石”,我们可以利用情境这个“起步石”,不断引导、启发,让儿童把自己的想法用美术手段表达出来。

此外,笔者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关于情境教育理念下幼儿美术活动的文献资料十分有限,缺乏系统的研究,笔者梳理的文献具体内容详见下文的研究综述。由此可见,在我国,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需要各方面予以重视。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1. 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作为概念是 1989 年由 Brown、Collin 和 Duguid在《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李吉林(1994)认为,情境教育是以生动的直观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手段,创设典型的场景,以激发幼儿学习情绪,从而促其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田慧生和彭小明(2006)也提出,情境教育是以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情境,利用暗示、移情的原理,通过角色转换,强化儿童的主体意识,促使儿童主动地投入其中,主动地活动,让他们在主体与环境相统一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本研究中,笔者采用李吉林(2008)提出的情境教育是从情与境、情与辞、情与理、情与全面发展的辨证关系出发,将情境从始至终贯穿在整个活动中,调动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将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

2.幼儿美术活动

胡佛(Hoover,1961)在《幼儿的美术活动—从3至6岁》一书中列出了16条有助的提示。这些提示为界定面向幼儿开展的“美术活动”的价值取向、理论基础、教学手段、评估标准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信息。董洪英(2018)提出幼儿美术教育是以培养幼儿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人的审美修养,从而,提升综合素养为目的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