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探析文献综述

 2023-10-10 03:10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盈余管理的研究最初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是西方实证会计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国内对于盈余管理问题的探讨起步较晚,自二十一世纪初期至今仅十多年。相较于西方国家,国内兼顾实证研究和理论规范,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国外研究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从盈余管理动机进行的研究:主要包括奖金计划、债务契约、政治成本、资本市场等动机。Healy(1985)、Gaver等(1995)实证研究了经理人与公司报酬契约同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得出设有奖金上下限计划的公司当利润低于盈余下限时,管理人员会选择调高应计利润项目,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随后,Sweeney(1994) 、Watts and Zimmerman(1999)认为债务契约假设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动力,但是Sweeney在对由于借款合同导致的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时,得出的结论与假设并不十分一致。琼斯(Jones,1991)发现企业在进口减免期间存在显著向下盈余管理;Monem(2003)发现上市公司会调低盈余以避免缴纳过多的企业所得税,与政治成本假设一致。Teoh, Welch and Wong(1998)对美国季节性股票发行中的盈余管理及其后的市场反映进行分析后发现IPO前一年存在调高盈余的情况。此外,Burgstahler and Eames(1998)发现,上市公司从事盈余管理是为了迎合证券分析师的预测。Scott(2009)、Gunny(2010)、Badertscher(2012)发现盈余管理是企业为了向利益相关者传递对企业有利的财务信息 2.从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方法的研究:总体应计利润法:在权责发生制下,将企业的盈余分为经营性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个部分。自1985年Healy模型提出后,国外学者基于对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不同判断,提出了DeAngelo模型(DeAngelo ,1986)、Jones模型(Jones,1991)、修正的 Jones 模型(Dechow 、Sloan and Sweeney,1995)、截面 Jones 模型(DeFond and Jiambalvo ,1994)等代表性模型 ,是目前西方研究盈余管理的主流方法。此外,还有特定应计项目法、管理后盈余分布法(Burgstahlerand Dichev ,1997)、真实盈余管理法(Roychowdhury,2006)都是用来检验盈余管理存在性的模型。

根据中国证券市场特殊的监管政策,诸如首次公开发行( IPO )、特别处理( ST )以及暂停交易政策等,国内学者在借鉴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了探索创新,目前主要从盈余管理管理动机、盈余管理方法、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等三方面进行研究1.从盈余管理动机的角度: 陆建桥(1999)选取上交所22家亏损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发现亏损上市公司为了避免公司连续三年亏损而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管制和处罚, 在亏损及其前后年份普遍存在着调减或调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为。高峰(2002)发现,保上市、保配、保盈就是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极明显的几种现象。陈祥有(2010)通过对IPO前盈余管理与IPO后经营业绩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发现:IPO前的盈余管理对IPO后的经营业绩具有一定的预测性,IPO前的正向盈余管理程度越大,其IPO后的经营业绩下降幅度就越大,即IPO前正向盈余管理将会导致IPO后经营业绩下滑。 王志超和王克敏(2007)在剔除配股增发、IPO、高管变更等动机的基础上,通过选取2001-2004 年我国沪深两市1914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发现:高管报酬与盈余管理正相关。2.从盈余管理的手段研究:(1)非经常性损益:魏涛等(2007)实证得出,非经常性损益确实对上市公司扭亏乃至后续年度是否继续亏损起到了重要作用, 且其作用远大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操控性应计利润。而会计准则定义的非经常性损益种类多达21种,诸如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政府补贴等。陈晓等(2004)考察A股亏损上市公司行为发现:关联交易活动是亏损上市公司扭亏的主要手段;徐海燕(2014)实证发现:上市公司发生的关联交易规模越大,盈余管理程度越高。谢海洋(2005)发现债务重组公司利用了债务重组准则实施盈余管理。赵怡欣(2012)发现地方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帮助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以致其在资本市场再融资。同时,王红健等(2014)发现:负向盈余操纵的公司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贴。(2)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变更:刘宇会等(2015)提出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是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其主要方法有:存货计价方法变更、坏账计提变更、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公允价值政策等。3.从盈余管理的制约因素的研究(1)基于外部监管视角:谢德仁(2011)认为资本市场监管规则影响和制约着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资本市场监管规则比会计准则在遏制盈余管理方面更有成效。张婷婷等(2018)实证发现新闻媒体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就越显著。国内学者还发现审计意见与盈余管理也存在着显著制约关系。李奇凤和宋琰纹(2007)发现异地事务所对盈余管理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本地事务所;随后,刘继红(2009)与王庆辉(2011)又分别研究发现盈余管理的程度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越大;唐妤和郑婷婷(2010)的研究表明审计费用与盈余管理负相关(2)基于公司内部制度视角:a控股股东:林峰(2006)发现上市公司股东持股比例与盈余管理呈U型或负相关b.独立董事制度:刘晴晴(2012)实证发现:独立董事人数与盈余管理负相关 c.企业生命周期:魏梦妍(2018)发现,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不同,处于成长期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小于衰退期的。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促进上市公司更好的发展,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和理论支持。从指导具体实践来看,这一系列的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1. 有助于利益相关者更辩证地看待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信息,做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

  2. 有助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行为,促进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3. 有助于为资本市场监管提供新的治理思路,完善证券市场监管机制;

  4. 有助于结合互联网 时代特色,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媒体等社会监管作用,实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序发展。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