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脉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例开题报告

 2022-01-21 09:01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基于文脉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潍坊风筝文化为例

一、本课题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鲜明的特征是现代工业社会产生的文化无法替代的。各个城市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特质,既能代表这个城市的个性、身份,又能反映它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整体视觉的不同风格。既能体现各个城市的历史内涵,又包含了城市未来的前进目标和发展方向。潍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城,拥有潍坊风筝、杨家埠木板年画、聂家庄泥塑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4 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35 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104 项。潍坊是我国四大风筝产地之一,自古以来被称作“鸢都”,2006年,潍坊风筝被国家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为潍坊的金色名片。

从理论意义上看,潍坊风筝文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可以展现潍坊文化特色,丰富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但现阶段国内外对其研究主要是浅层次的、描述性的研究,如历史传承、制作工艺、造型艺术等,较少有更深入的分析。本研究从文脉传承的角度切入,深入挖掘潍坊风筝文化的价值,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对策,进一步完善潍坊风筝文化的保护体系。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结合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潍坊风筝文化进行实地调研,获取研究所需的数据材料,探索目前潍坊风筝文化发展与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同时,随机取样访谈相关专业人员,了解社会不同结构层次人群对潍坊风筝文化的认识和期望,分析目前城市化发展变革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衰落的各方面因素,总结经验。

从文脉传承的角度,帮助政府发掘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构建城市认同感,归属感以及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系列措施。从而突出城市形象,丰富城市建设中建筑规划与地域文脉传承的内涵。以期拓展潍坊风筝文化保护的研究思路,完善保护体系,为当地政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新的意见建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一、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利用南京农业大学图书馆、网络数据库等资源,查找与潍坊风筝文化保护与发展等相关问题的资料,理清脉络,为实地调研打下良好的基础。(二)问卷调查法拟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潍坊市市民进行问卷调查。(三)访谈法对潍坊世界风筝博物馆工作人员、工艺美术师、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进行半结构化访谈以补充问卷调查。(四)文化结构分析法从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不同层次考察潍坊风筝文化的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

二、技术路线

三、可行性分析(一)资料丰富,学校图书馆馆藏丰厚,电子期刊与网络数据库也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基础。(二)参与过SRT项目,对于研究的整体流程、研究方法有一定的了解,专业知识掌握较为扎实。(三)学习过统计学的相关课程,能灵活运用其基础理论及SPSS软件、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四)指导老师对此领域有较多的研究,专业知识丰富,对此研究有较强的指导能力。

4. 研究创新点

地域文脉,这一概念理论在中国起步较晚,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末,国内学术界才逐步出现“城市传统文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的关注。在早期的学术探索中,并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理论认知,对于城市文脉的关注点多拘泥于历史文化街区古迹、老工业城区更新或者是建筑创作理论层面。本次研究将提取出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地域文脉传承的运作机制,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延续地域文脉方面的作用。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一)2018年5月20日—2018年10月30日:查阅文献,完善文献综述;确定毕业论文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开题阶段。

(二)2018年11月1日—2018年12月15日:设计访谈提纲,进行实地调研。

(三)2018年12月15日—2019年1月20日:整理所得资料(四)2019年1月20日—2019年3月15日:撰写毕业论文初稿,准备进行中期检查。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