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层传播视域下网络舆论的治理研究开题报告

 2022-04-06 08: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圈层”概念来自于地质学,随着社会发展,被逐渐引用到社会学、人类学等多个人类社会学科领域。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受众的多元化和私人化诉求得以充分彰显,受众会按照自身喜好和需求进行选择媒介产品,与此同时将其介绍给具有相同诉求和兴趣的受众,由此逐渐形成由内向外扩散的“圈层传播”。

研究目的及意义:社交媒体时代,“圈层”形成速度飞快,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形成一个数量众多、影响力强的大集体。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社交媒体新兴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人们接收和传递信息打破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

随着社会的开发开放、受众对各类兴趣的包容加大以及舆论内容的丰富多元化。

受众逐渐选择自己喜爱和感兴趣的话题,由此逐渐形成传播圈层。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本文将主要采用归纳法、个案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等研究手段。

(1)利用网络数据资源库收集下载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以构建论文的大概框架。

(2)利用学校数据资源库收集下载大量有关圈层传播视域下舆论治理相关的文献资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刘明洋 李薇薇.社会集合、过渡媒介与文化形态——关于传播圈层的三个认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1(11):148-15[2]汤景泰 陈秋怡.意见领袖的跨圈层传播与“回音室效应”——基于深度学习文本分类及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J].现代传播,2020,41(5):25-33[3]史建辉 靖鸣 朱燕.社交媒体互动圈层传播模式:驱动力及社会价值——基于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2019,34(06):13-16[4]葛自发 王保华.从博弈走向共鸣:自媒体的网络舆论治理[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8):140-144[5]张涛甫 王智丽.中国舆论治理的三维框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38(09):32-36[6]张涛甫.当前舆论治理的瓶颈和突破路径[J]2018,35(06):65-68[7]谢耕耘 李丹珉.新环境下舆论与社会治理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50(01):128-134[8]贺春兰.基于现代治理-公众参与视角的舆论研究:内涵与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08):64-74[9]肖唤元 郑晶晶.新时代网络舆论生态治理的内在逻辑及实践指向[J].思想教育研究,2020,32(11):9-14[10]阳长征.突发事件中场域组态异构、边度耦合与舆论圈层扩散的内生影响研究[G]情报杂志,2021:1-9[11]蒋宏大.后浪”叠起,媒体如何引导圈层文化[J].人民论坛,2020,29(22):136-137

[12]王艳红 公共危机中的多元舆论博弈与网络舆情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领导科学,2021(02):44-46

[13]唐云锋 孙萍萍 圈层化连接、虚拟公共场域与微信舆情治理[J] 学术界,2021,02:171-181

[14]刘一川 圈层传播舆论治理的理论困境与实践进路[J] 青年记者,2021,04:111-112[15]王明浩 多措并举提高舆论引导和舆情应对能力[J].人民论坛,2019,28:120-121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11.15——2022.1.14 确定论文选题和题目

2.2022.1.5——2022.3.1 下达任务书,阅读资料

3.2022.3.2——2022.3.15 完成开题报告

4.2022.3.16——2022.3.23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