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生活美学精神内核:“趣”——以《生活的艺术》为例开题报告

 2022-04-30 09: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十世纪中西文化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林语堂这位独特的学者、文学大师、语言学家和美食家,借着西方的新学说和新眼光来阐释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他的文章融汇了东西方智慧和趣味,拓展了现代散文的审美维度——生活美学。他的代表作有《生活的艺术》、《孔子的智慧》、《京华烟云》等……近年来关于林语堂的思想、文化研究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已经慢慢展开了关于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的理论研究,出现了一批成果。

1.首先将林语堂纳入研究视野的是80年代的一批学者,陈平原的《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施建伟的《论语派与论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万平近先生的《林语堂的生活之路》开始慢慢从政治色彩中剥离出来,转入对林语堂生活思想观念和文学性展开分析和研究。

2.到90年代后,施建伟先生接连发表了关于林语堂先生的专著《林语堂在大陆》、《林语堂在海外》、《林语堂传》,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新的研究热潮,专家学者们不再仅仅局限于林语堂的本人的一些扁平化的解读,转而对林语堂联结东西方文化的特质进行了深度挖掘,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王兆胜先生的《林语堂的文化情怀》出版,林语堂的《八十自叙》也在内陆引起了较大反响。同一个时期的专著还有林太乙的《林语堂传》、梅青芋等人的《林语堂人生哲学精选》,刊物论文有陈旋波的《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王兆胜的《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和《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这个阶段的专家学者们慢慢将研究重点聚焦到林语堂的文化思想的更为深入的解剖,并开始借助美学作为工具来更好地理解林语堂的生活哲学和生命意识,但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3.新世纪以来,林语堂被许多学者纳入中国近现代美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的研究范围内,逐渐趋向多元化。在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研究领域,国内的学者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开拓,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例如陶侃的《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袁济喜的《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这些学者开始从性灵、情感、幽默和闲适等角度入手探析林语堂文本中蕴含的文化审美观念和生活哲学。但是就整个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研究的状况看,选择闲适和幽默为研究方向的较为新颖独特的是李晓宁的《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指出了林语堂源自中国文学诗性的一种感悟自我生命的存在和状态的美学思维方式,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点,在这之后也不断有新的学者继续深入,丛坤赤的《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针对这一观点对林语堂的生活审美思想进行系统地梳理和理论阐释。

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学者的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不难看出从研究伊始到九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学者集中对林语堂这个人的研究较多,九十年代的学者们则集中发掘他的作品,从某一角度切入进行解读,施建伟、陈旋波等都普遍选择东西文化这个点展开研究,但是他们不可避免的问题是仍然留在作家作品的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上,研究视野不够开阔,这两个阶段没有什么创新的视角,研究方法也相对来说较为单一。新世纪以后,出现了很多新颖的视角,有从林语堂的宗教观念、饮食观念、翻译观念等出发,但是由于针对林语堂先生的美学和哲学思想高度的理论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不系统和完善,所以这些研究者很难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待他所专注的问题,找到真正支撑自己文章观点的核心链条,以致关于整体性、权威性的有深度的理论性学术著作凤毛麟角。因此我们更应该进一步深度挖掘,打破从外在现象出发的单一模式,更多从审美原则的角度去切入林语堂生活美学的研究,延伸到社会和人生的方方面面,将理论高度更上一层楼。

目前选择由“趣”这一向度对林语堂的生活美学精神内核进行深度剖析的学术研究较少并且仍在建构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所以本文期望从林语堂生活美学精神内核——“趣”这一审美范畴中提炼出他生活美学思想的本源和核心,能够揭示他生活美学精神的理论价值和丰富内涵,使得“趣”范畴对当代人的人生审美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本文主要就林语堂生活美学的精神内核“趣”这一范畴进行集中专门的讨论,在先辈学者们生活美学思想观念研究的基础上做出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结合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中较为集中体现了生活美学之“趣”,融中国传统审美风尚中的审美趣味与西方的幽默为一体,具有深度剖析的价值。文章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梳理传统风尚中“趣”审美范畴的发展以及探析近现代生活美学中“趣”范畴的成因。第二部分就《生活的艺术》做文本分析,具体阐述林语堂生活美学中“趣”的主要审美表征:自然、闲适和雅致。结合林语堂的生活经历和作品,透过文字的表面去寻找他生活美学思想观念中“趣”之所在,“趣”之所起。第三部分讨论了林语堂生活美学精神内核“趣”之于后现代的前瞻性意义和理论性价值。一方面林语堂的生活美学思想观念是他对于美学内在价值的自觉思考,理解他的精神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形成自己的审美原则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从理论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他对日常生活审美的接受和批判,潜移默化地引导人们审美趣味的提升。除此之外,关于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精神内核:“趣”的研究更希望引发当下人们的文化反思和现实思考,以期更多人能够实现日常生活审美化,努力维持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平衡状态,推动生活审美理想的健康积极发展。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文章以林语堂和他的散文《生活的艺术》为研究对象,由于关于林语堂的研究和《生活的艺术》的相关研究已经获得了一定的成果,思想和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初步决定

拟采用以下几种适用的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据研究内容,我们选择通过查阅核心期刊和相关的文献资料来获得充足的资料,通过梳理和溯源,全面地去了解林语堂生活美学的精神内核相关课题的背景、历史、研究现状和前景。

二、文本分析法,仔细阅读林语堂的作品《生活的艺术》,通过对文本的精读,研读,结合他的人生轨迹,发现他作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从自己到生活,从儒道思想到哲学美学。以作品为中心,用文本分析的方式,围绕着林语堂生活的艺术辐射出去,更全面系统的整体把握研究对象的特征,剖析和挖掘林语堂生活美学思想的精神核心之所在及其审美特征。

4. 参考文献

[1]万平近。林语堂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陈平原。两脚踏东西文化--林语堂其人其文[J].读书,1989(1)

[3]陈平原。林语堂的审美观与东西文化[J].文艺研究,1986(3)

[4]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3)

[5]施建伟。论语派与论语的矛盾性与复杂性[J].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4(3)

[6]万平近。从文化视角看林语堂[J].福建学刊,1988(6)

[7]万平近。林语堂的生活之路[J].新文学史料,1984(3)

[8]施建伟。林语堂传[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

[9]施建伟。林语堂在海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10]施建伟。林语堂在大陆[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1

[11]王兆胜。林语堂的文化情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12]林语堂。八十自叙[M].北京:宝文堂出版社,1991

[13]林语堂.京华烟云【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9.

[14]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15]林太乙。林语堂传[M].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

[16]梅青芋等编。林语堂人生哲学精选[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17]陈旋波。科学与人文:林语堂的两个文化世界[J].江海学刊,1997(5)

[18]王兆胜。反抗绝望善处人生--论林语堂的生活哲学[J].社会科学辑刊,1999(3)

[19]王兆胜。论林语堂的生命悲剧意识[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1)

[20]施萍。林语堂:文化转型的人格符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1]王兆胜。闲话林语堂[M].北京:中国国际出版社,2002

[22]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23]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2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5]刘悦笛。生活美学--现代性批判与重构审美精神[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26]刘悦笛.生活美学与当代艺术【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8.

[27]王岳川,尚水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8]陈琳琳。林语堂与性灵文学[J].江西社会科学,2004(2)

[29]崔凤云。生活美学:传统美学的扬弃与超越[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0]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

[31]廖明君、刘悦笛。走向全球与回归本土的"生活美学"[J].艺术民族,2013(3)

[32]陶侃。林语堂与表现主义美学[J].复旦学报,2002(4)

[33]王景科、李文莲。论林语堂的生命哲学[J].时代文学,2008(4)

[34]仪平策。生活美学:21世纪的新美学形态[J].文史哲,2003(2)

[35]袁济喜。论林语堂的审美人生观[J].求是学刊,2003(6)

[36]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

[37]董燕。林语堂文化追求的审美现代性倾向[D].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5

[38]李正仁。林语堂生活艺术论美学思想刍议[J].硕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0

[39]苏艳丽.浅析京华烟云的审美意趣【A】.《北方文学》,2019:(36).

[40]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M】.中华书局,1983.

[41]万毅.敦煌道教文献〈本际经〉录文并解说.陈鼓应《道家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8.

[42]李世化.林语堂的人生哲学【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4.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1

2022. 11.15—2022.1.4

老师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2

2022.1.5—2022.3.5

老师完成并下达任务书。

3

2022.3.6——2022.3.20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

4

2022.3.21——2022.3.25

学生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2.3.26——2022.4.25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初稿。

6

2022.4.26——2022.5.25

指导学生完成论文二稿。

7

2022.5.26——2022.5.30

指导学生完成定稿,学生打印论文稿并上交。

8

20226月初

老师评阅论文,指导学生准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