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涅金和周萍“多余人”形象分析及对比开题报告

 2021-08-24 08:08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目的: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里,最经典的莫过于多余人形象系列。本文通过对俄国与中国的多余人形象代表奥涅金和周萍进行比较分析,诣在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以及文学价值。

研究意义:

作为经典的世界文学人物形象,多余人不断出现在近现代小说中。多余人产生于矛盾冲突的社会背景下,出生资产阶级贵族家庭,有良好的教育背景,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们迫切的想改变现状,但是他们脱离人民性格懦弱,只能成为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人们也残存着精神贵族的影子。本文通过对奥涅金与周萍的人物悲剧的比较,更深层次的认识多余人的典型意义与文学价值以及激发人们对浮躁而庸俗生活的厌恶和反抗。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在孙红蕾的论文《论俄罗斯文学中多余人的人物形象》中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概括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

3.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计划

研究内容:

多余人是指出生在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既不满足于自己的上流社会,又不能跳出这种生活的小圈子与人民结合的人。多余人一词源自19世纪的俄罗斯作家普希金的作品《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男主人公奥涅金。无独有偶,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以剧作《雷雨》中的周萍为代表。本文通过对两部作品中的不同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主人公与家庭的关系,主人公性格特征以及爱情悲剧进行对比,阐述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下的多余人奥涅金与周萍的异同点。

4. 研究创新点

知识技能要求

在收集资料中注重第一手资料包括与多余人直接有关的文字材料、当时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等背景资料等,还包括自己在阅读以及收集中对作品及作品中人物的理解与感悟。

在文献检索中首先要通过论题确定查找的方向,其次选择检索的途径与方法,可以通过论题以及关键字找出文献的有效范围,最后通过根据文献线索,查阅原始文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