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三重奏 ——《红字》孤独主题探析文献综述

 2023-03-24 09:03

孤独的三重奏

——《红字》孤独主题探析

摘要:作为美国文艺复兴时期重要的长篇小说,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自1850年问世以来便饱受关注,但其孤独主题却少有人做深入研究。本文通过分析《红字》人物形象及人际关系,梳理关于孤独主题书写的显在艺术手法,探讨了霍桑对于人生而孤独的独特理解。同时,依据这种孤独书写,本文着重阐述作家质疑乃至解构清教伦理的创作诉求,并评析《红字》写孤独但反孤独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加缪;地中海思想;哲学;文献综述

  1. 文献综述

一、研究对象介绍与溯源

随着1850年《红字》的出版,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被认为是美国最有成就的小说家之一。亨利·詹姆斯不仅将《红字》视为霍桑的杰作,还认为它是“迄今为止美国最优秀的富有想象力的作品”。该小说以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地区为背景,以移民生活为题材,取材于美国波士顿镇发生的一个真实恋爱悲剧,讲述了海丝特·白兰,一个违背清教教规犯下通奸罪的女子一生的悲剧故事。

自《红字》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历史中(1850-2022),这部充满想象力的小说吸引了无数读者与研究者,他们不约而同地投入对小说的研究中,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评论和研究论著。纵观国内外关于《红字》的研究,涉及作品的原罪意识、霍桑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女性主义思想等众多方面都已有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然而,小说的孤独主题却少有人涉猎。孤独是一个人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的自我封闭,既关乎主观自觉的体验,又体现在客观人际的消极态度上。无论是海斯特的忏悔终身,还是丁梅斯代尔的内心煎熬,无论是齐灵渥斯的执意复仇,还是珠儿远离伙伴的成长经历,这四位主要人物无不昭示着“孤独”这一主题。

纵观文学史,萨特在《禁闭》中通过三个幽灵的故事提出“他人即地狱”,卡夫卡在《变形记》中以格里高尔的变形揭示人与人无法沟通,加缪的剧作《误会》表明所有人类的关系都不过是一场荒谬绝伦的“误会”而已。人的孤独在现代主义文学中才开始系统性地被反复观照,成为文学延续至今的重要命题之一。霍桑在《红字》中多次描写主人公的孤独状态,甚至反复提及“孤独”一词,然而,《红字》的孤独主题却少有人涉猎,存在巨大的研究空白。

二、研究重点分析与述评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