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污染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文献综述

 2023-08-18 07:08

文献综述(或调研报告):

1.关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总体认知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但频发的环境问题也引发了诸多经济学家的思考。Boulding(1966)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首次构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联系,强调无节制的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将令地球这一宇宙飞船走向覆灭,唯有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循环经济才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有效途径。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增长的极限》一文,做出在有限的环境承载力之下,经济社会将因人口、污染、能耗的无限增长而面临崩溃的预测。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首次定义“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呼吁各国改善经济发展模式,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做出综合考量。Pearce(1989)延续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绿色经济理念,该理念否定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实现在技术支持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增长。

与普遍认知不同,我国在大力发展工业的同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起步并不过晚。早在1973年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也于次年成立。总体而言,上个世纪我国的环境保护缺少清晰的、全国性的政策规划,虽对环境污染危害性认识显著提高,但对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权衡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005年,在“科学发展观”概念提出两年后,国务院出台《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在明确环境保护战略地位的同时,仍以“又快又好”作为经济发展的基调。2007年,国务院专门下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敲定了至2010年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整体规划和预定指标,此时“又好又快”的目标已使经济建设更倾向于质量一端。201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层面;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更是将其定位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针对经济与生态的关系,再次强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

尽管我国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但是多年以来巨大的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累积的存量污染仍不容小觑,以雾霾污染为代表的空气污染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阻碍。世界上最早的空气污染防治法规应追溯至1956年,该年英国出台了《清洁空气法案》,而致使数千人丧命的伦敦烟雾事件正是这一法规的直接推动力。1997年,全球性的温室气体控制法规《京都议定书》签订,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做出规定,其有效期已被延长至2020年。2013年初,我国爆发大规模雾霾污染,许多城市陷入“不见天日”的严重污染境况,其空气质量远低于国际标准,对居民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同时,也给我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鉴于此,同年我国下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构建精准的雾霾治理体系为目标,对空气污染的监管和防治做出具体的行动部署。2016年和2017年,国务院先后下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和《“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就减少温室气体等主要污染物排放,及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出了细致安排,以期实现经济的绿色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2. 关于经济波动的研究综述

经济波动代表了宏观经济对自身趋势的偏离程度,长期来看,其表现为经济扩张与紧缩的动态过程,许多研究表明这一过程具有周期性(高素英等,2004;丁志帆,2014)。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性影响企业资本结构(杨薪燕,2020);能够通过冲击东道国投资环境,抑制外商投资意愿(刘军荣,2019);使居民因预防性动机将更多储蓄投入国外,加剧宏观经济的外部失衡(Fogli and Perri,2015)。总体而言,经济波动率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与固定时间间隔内的事后波动率相对应的名义波动率、固定时间间隔内的事前预期波动率,以及某一时间点上的瞬时波动率(Andersen et al.,2002),而对经济波动的事前预测和滞后控制都是维持宏观经济平稳健康运行的有效手段(王嘉谟,2009)。

对于经济波动的测度,普遍运用总体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为数据基础,采用线性趋势法、滤波法、生产函数法以测算经济波动周期(丁志帆,2014;董进,2006)。在有关经济波动的各类研究中,HP滤波法的运用较为广泛,如王延军等(2011)、陈剑波和彭郁(2015)、张兵兵等(2018)都使用该方法分别对经济波动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中国经济的周期性特征和形成机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作出了考察。此外,也有学者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测算我国的经济波动,如综合使用HP、BP和CF滤波方法并结合谱分析方式的曾昭法和殷凤钊(2009);将非结构性的指数增长模型与HP滤波法进行比较的郑超愚(2012)、运用时域相关分析和频域互谱分析的蔡群起和龚敏(2017)等。

3. 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研究综述

前人的研究普遍集中于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运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观点集中在以下方面。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孙攀等(2020)及Cheng et al.(2017)在动态空间模型框架下,证明中国整体和东部地区环境库茨涅兹曲线显著存在但尚未到达曲线拐点,当前阶段多数城市的空气污染与经济增长同向变化。王火根和滕玉华(2013)运用空间面板模型,检验发现经济规模的扩大降低了以SO2为代表的空气污染水平。另有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发展能够为环境质量提升做出显著贡献。宋锋华(2017)运用门限回归模型,发现我国整体已跨过环境库茨涅兹曲线的拐点,经济增长总体上能够优化环境。Stern and Zha (2016)联系污染变化率、经济发展及其他因素,得出经济增长与时间趋同效应有助于降低污染水平的结论。此外,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观点。王敏和黄滢(2015)的研究发现经济的高增长不一定导致高污染;李斌和曹万林(2014)构建各类综合指数,指出无论是对于中国整体还是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与污染的关系曲线均为N型,这与何枫等(2016)的研究结论类似,但后者认为各区域情况存在异质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