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2-01-17 10:01

全文总字数:3847字

1. 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文献综述)

1、

1、选题的意义:金融行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影响银行业经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如何面对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挑战就是银行从业者所要思考的问题。监管要求也日益严格,巴塞尔委员会于2011年末提出巴塞尔协议Ⅲ,大幅度提高了对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其出台引发了国际金融监管准则的调整和重组,中国银监会及时推出了四大监管工具,包括资本要求、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要求四大方面。贷款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导业务,存贷利息差及利息收入是其主要经营利润来源,具有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不具备的优势,因此研究贷款结构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银行发放贷款最关注的是安全性和盈利性,但由于各个企业的盈利情况、行业特点和资产状况等大不相同,在贷款要求的各个方面的也有所不同,这就容易出现银行在提供贷款时贷款结构和企业所需的贷款结构不同,会影响银行贷款的质量,同时它也将在银行经营绩效方面存在影响。

2、国内外研究概况:国内外学者针对此课题进行了许多研究,本文总结了前人的两个研究方向:1)客户结构,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的对象方面同质化严重,几家大中型企业成为银行间竞相投放的客户,使得银行在与客户议价时处于弱势地位,不得不提高成本缩减利润。将贷款集中于几个投放对象也会带来风险,这些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危机银行资金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便会出现问题。len brt等人(2003)以来自中国银行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银行的贷款过多的集中于国有企业,形成所有制“金融歧视”的现象。然而国有企业的总体经营效率低下因为没有适当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手段,导致银行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降低,同样,王秋懿(2015)指出从贷款客户规模来看,大中型客户主要是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企业类贷款的发放对象,而虽然小微企业的授信客户数量大,但其贷款余额占比不足两成。各家银行出现同质化的发展模式,相似的客户信贷结构、信贷业务与服务功能,不仅导致银行间发生恶性竞争,使利润空间压缩、经营成本提高,而且不利于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和风险防范。王秀丽等(2014)也发现我国城市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会显著影响银行的信贷效率,贷款集中度(用前十大客户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来衡量)越高,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就越髙。但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观点,任秋潇,王一鸣(2016)以16家在a股上市的商业银行2007-2014的半年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后指出,由于信贷客户结构数据仅限于前十大客户,且这些客户多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大型优秀国企,因此不论从长期还是短期角度看,提高客户集中度都有助于商业银行降低不良贷款率。刘春志,范尧熔(2015)基于我国14家上市商业银行2007-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银行贷款集中度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客户集中度与系统性风险存在负相关关系。原因可能在于信贷资金越集中于前十大客户则银行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且银行能够发挥对借款人的行业知识优势,能及时处理好借款人的问题贷款,从而减少违约风险。另外,文学(2013)将商业银行个人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作为客户信贷结构的量化指标,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微观经验数据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客户信贷结构对其财务绩效可能带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中资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比重的提高将有助于提升银行的财务绩效。

2)期限结构,阅读文献后发现,学者们从行政干预、短视行为、企业政治关联等角度研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偏向于发放中长期的贷款的结论,此举对于银行来说可以增加一定的收益,但对于银行的稳定性的影响是负面的。童士清(2004)从研究中长期贷款的产生历史指出:一方面,银行中长期贷款的发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近年来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受限于预算约束,这一部分的资金大多数要依靠于银行的贷款。因此,地方政府会通过行政干预或其他手段使银行为其提供中长期贷款,而在签订的贷款协议中,银行的利益有时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另一方面,由于银行本身的短视行为,着重于贷款规模的扩大来获取利润,对于管理者跟信贷人员的考核直接与贷款挂钩。由于管理者可以轻易通过工作的流动来逃避后期贷款的责任,因此在面对可以优先发放中长期贷款获得高收入的激励也就不难做出选择了,但这样的行为会加剧银行的潜在风险。王佳丽(2012)从企业政治关联的角度,分析了银行对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的发放比例。银行认为,政治关联企业资产相对较安全,所获得的投资机会也较多,因此对其更倾向于中长期贷款。汪义荣等人(2007)通过一个委托-代理模型,发现在信息不对称和垄断条件下银行管理者明显偏好发放长期,贷款银行管理者改善任期内政绩的最好方法是发放长期贷款将垄断利润充当政绩以延长期限来掩盖贷款风险和逃避个人责任。同样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出发,diamond(1991)由银行和企业的信息不对称,得出结论信用等级差的企业更倾向于中长期贷款,因为可避免多次进入清算程序,但是银行更偏向将中长期贷款带给优质企业,而对风险较大的或者新兴的企业给予短期贷款。张金清等人(2011)建立了一个净资产收益函数的表达式,能用来反映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与净资产收益之间的关系,以2001-2009年国内14家主要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了反映中长期贷款占比与商业银行稳定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说,结果表明,商业银行稳定水平与中长期贷款占比之间呈显著的倒u型关系。魏国雄(2011)指出由于不论大银行小银行实施雷同的经营战略,使得风险偏好相似,贷款投向相同,导致出现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少数几个行业的大客户掌握有限资源的大部分,每年的新增贷款也都流向这些优良的大客户、大项目,导致长期、大额贷款占比居高不下,平均贷款数额不断升高。不少银行的中长期贷款的占比已高达80以上,且这部分的贷款量还在继续增加,从2009年以来已连续19个月同比增速保持在30以上,而同期短期贷款增速则下降到个位数。使得银行面临很大的流动性风险压力,且由于银行间的激烈竞争,这部分贷款的收益较低。同样从流动性的角度,杨雪莱(2007)认为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中长期贷款增加可以增加银行超额收益但可能引发贷款违约率的上升,即降低银行稳定性。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问题

1、1、研究目标:通过研究分析商业银行不同的贷款结构对其经营业绩有何影响,由此得出在我国如今的经济情况下,商业银行为获得更大的利润应该如何调整自身贷款结构安排的建议。

2、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针对国内的商业银行,考虑到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选取了国内13家上市商业银行,根据这些银行近十年的财务数据通过理论分析、数据收集、实证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的贷款结构会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业绩造成怎样的影响。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确定能全面反映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指标;找到因变量经营业绩分别与自变量客户结构、期限结构之间满足条件的回归方程式。

3. 研究的方法与方案

1、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综述法、对比分析法、实证研究法

文献综述法体现在:通过查找有关商业银行贷款结构对其经营业绩的影响的研究著作,了解当前的研究进展。

对比分析法体现在:列出因变量与自变量(客户结构、期限结构)有关的回归方程式,确定最优的式子。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创新点

本课题的特色之处在于:通过查阅大量的研究文献后发现,国内外的学者在贷款的担保结构、地区集中度对于银行业绩的影响已有了全面的研究,但从贷款的期限结构对经营业绩的影响这一角度来进行的实证研究相较之下并不多,本文将会将其作为单独的一方面来进行研究,分析贷款的期限长短对银行的业绩有何影响。

5. 研究计划与进展

2018/12/1-2018/12/24 收集相关资料、阅读文献、确定研究主题

2019/1/1-2019/1/18 撰写开题报告,修改开题报告并定稿

2019/2/20-2019/3/17 完成论文数据资料的收集,包括问卷设计、调查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数据分析等内容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