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人在场对青少年交通从众行为决策的影响开题报告

 2023-09-08 09:09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步行是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在我国,城市步行交通比例占居民出行总量的40%~60%。(王俊骅,2008)但是就在这日常行为的背后也潜藏着危险。who报告(2018)显示,全球道路交通死亡人数持续攀升,在2016年达到135万人,是各年龄段人群的第八大死亡原因,是5-29岁儿童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在我国,道路交通事故与行人直接有关的约占总数的1/3,步行交通方式死亡人数约为事故总死亡人数的25%。(张殿业,2005)此外,2015年发布的《中国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状况研究报告》指出,道路交通伤害已成为我国0-17岁青少年伤害致死的第二位原因。据全球疾病负担(gbd)报告(2022)估计,我国10-19岁青少年群体中,2019年约有8943人死于道路交通伤害,36862人因交通事故致残,其中15-19岁人群、男性占死伤比例的大半(分别为74.64%;76.07%),过半的比例(50.78%)是在步行时致死。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关注道路交通安全,分析事故成因就变得格外重要。导致青少年成为道路交通伤害的弱势群体存在多方面原因,包括道路交通安全设施完善程度、家庭与学校的交通安全教育状况等方面。另外,青少年自身交通安全知识与交通行为技能的局限(喻彦, 胡嫣平, 彭娟娟,2019;徐梦蕾, 王书梅,2021),使得他们在应对交通情境时面临挑战。其中,青少年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对同辈群体的认同使得从众行为更为明显(李颖,2004),也给交通安全带来风险。已有研究发现,与同伴在一起时,往往会做出更为冒险的交通决策,做出更危险的交通行为(gardner, steinberg,2005)。作为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常见现象,从众行为犹如“双刃剑”,既有可能营造健康、有序的交通环境,也有可能破坏道路交通的通畅与秩序。青少年作为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弱势群体,,处在特殊心理时期的他们往往更容易受到身边的同伴或群体的影响,因此从同伴效应角度出发探索青少年交通从众行为的影响因素是十分有必要的。

1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问题

课题基本内容:

道路交通伤害是5-29岁儿童青少年意外死亡的首要原因(who,2018)。随着我国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交通环境日趋复杂,给儿童青少年出行带来威胁。基于这严峻的社会现实,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关注在交通情境下的从众行为决策,探讨不同性别青少年在不同交通情境下(如过街或在路边行走)与不同类型同伴(如1个或多个同伴;亲密同伴或陌生同伴)同行时的从众行为决策,以期为青少年交通安全教育提供实证支持。

本研究从同伴效应出发,聚焦他人在场对青少年交通从众行为的影响,旨在探讨交通情境中行人行为、亲密程度和同伴规模对青少年交通行为的影响,并通过情境测验法研究青少年在不同情境中的从众倾向。因此在实验前期需自编《学生交通行为调查问卷》,之后通过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设计方案和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情境测验法开展研究:

根据研究需要自编问卷《学生交通行为调查问卷》,测量青少年在不同交通情境中的行为决策倾向。其中,交通情境包含3个要素:交通情境,分为过街任务情境和在路边行走的任务情境;与同行人的亲密程度,分为亲密和陌生。由此,3个要素组合成10类具体的交通情境,每类情境设置3~4个具体交通情境。问卷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根据选项从众程度由低到高进行1~5分的赋分,计算每类情境的从众倾向平均得分,高分对应高从众性。该问卷由研究小组共同编写,并由相关交通心理学专家评定。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研究的条件和基础

1.实验工具:自编《学生交通行为调查问卷》

2.技术操作:心理测量与测验、心理实验技术的系统掌握,便于前期实验相关量表制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技术操作。

3.理论掌握:利用南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数据库资源为本研究的展开,提供便利的文献检索和查阅。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