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凌淑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开题报告

 2022-03-02 09: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研究背景:

凌叔华(1900-1990),于20世纪20年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从192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女儿身世太凄凉》开始,直到1984年发表《一个惊心动魄的早晨》终,走过了整整60年的文学生涯。20年代凌叔华与林徽因、谢冰心、韩湘眉被誉为“四大美女”;30年代,凌叔华随丈夫陈源到武汉大学,与当时在武汉大学任教的苏雪林、袁英昌并称为“珞珈三杰”。她的作品除了短篇小说集《花之寺》、《女人》、《小哥儿俩》及散文集《爱山庐梦影》外,还有短篇小说自选集《凌叔华选集》、《凌叔华小说集》、《凌叔华散文选集》、十二篇独幕剧、英文著作《古歌集》以及一些零篇散文。自从发表了《酒后》,丁西林又将它改编成剧本《酒后》(刊于《现代评论》十三期,收入戏剧集《一只马蜂》)之后,此类作品一度层出不穷,被人称为"酒后派"。但就凌叔华早期整个创作而言,人们普遍称她是有异于冰心、庐隐、苏雪林等闺秀派和丁玲、冯沅君、白薇等追求个性解放的新女性派之外的"新闺秀派"。作为一名在“五四运动”的浪潮中脱颖而出的知识女性,她的创作始终富含女性的主体意识,紧紧地与妇女解放运动甚至是民主主义联系在一起,真切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以及内心的欲求。总结出目前对于凌叔华小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时期:

一、“五四时期”,凌叔华小说问世之时。这段时期研究主要聚焦于凌叔华作品的取材和艺术风格方面。韩仪在《北方论丛》2003年第5期上发表了《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凌叔华女性观发展轨迹探寻》一文。文中指出凌叔华在“五四”时期虽然积极投入“妇女解放运动”,但是在“妇女问题”上她的女性观要比同时代女作家成熟、明了得多;通过凌叔华对新旧女性的全面观察与评价可以发现,她的女性观具有海德格尔式的诗性存在色彩。完整清晰地描述凌叔华的女性观发展轨迹,不仅有助于深入解读凌叔华,而且对现代和当代的女性文学认知都具有不可忽略的意义。这篇文章指出在“五四时期”凌叔华在女性文学的创作上由于自身的出身以及受到的文化影响表现出了与同时代女性作家不同的特点,如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如是评价:“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的描写了旧家庭中的婉顺的女性。即使间有出轨之作,那是为了偶受着文酒之风的吹拂,终于也回复了她的故道了。这是好的,——使我们看见和冯沅君、黎锦明、川岛、汪静之所描写的绝不相同的人物,也就是世态的一角,高门巨族的精魂。”李奇志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第5期上发表了《凌叔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兼谈中国新文学女性形象的发展》,文章归纳和论述了凌叔华笔下的两类女性形象处于“五四”新思潮潮力圈外的旧式女性,处于“五四”断思潮湘力圈内的“解放女性”对她们的深层传统意识进行了挖掘和透视,展礴了作家寄育其中的历史反思意识和女性内审意识。作者并将两类形象于三维空间加以辨析与评价:交代常综的原因和复杂的背景,在纵横的比较参照中审视和阅释了凌叔华女性形象塑造在中国女性文学发展史上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平啸在《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6期上发表了《走进女性——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文章详细解读了凌叔华在小说中描写的“五四时期”的各种女性形象:“小姐们”、“太太们”和“母亲们”。通过对这些极具象征性的角色进行剖析,揭示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对女性的强制性规定以及女性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追求对女性精神成长的重要性,记录了女性从“女性”走向“人”、走向“女人”的最初的沉重步履。文章同时也指出,这些女性形象的描写也不同程度地暴露了作者潜意识中的男性文化视角。袁仕萍在《重庆技术职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3期上发表了《论凌叔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文章认为凌叔华在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艺术特点主要集中表现为三个方面:1、细腻的女性观察。2、柔美、幽深的诗的意境。3、精巧的现代小说的结构布局。这些艺术特点尤其表现在其关注女性生存、审视女性弱点,揭露军阀罪恶、谴责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和儿童小说三个主题方面。这使凌叔华小说有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也是其早期文学创作地位不可忽视的原因。余文博和陈卓在《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章《从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透视其女性主义立场》。凌叔华的小说创作中,以女性生活、女性心理为主题的那些篇章,书写了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小姐、太太们的生存状况,表现了旧女性的陈旧思想及新女性的局限性。对这些女性进行批判的同时,也揭示出女性主体意识已在她们当中觉醒。从凌叔华这些描写女性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其中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纵观她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可以看到:“五四”时期的女性,总体上经历了一个女性主体意识从无到有的过程。凌叔华对笔下的女性形象多持批评态度,但这种批评是温和而大度的,饱含着怜悯与同情。这种批评的目的是激励妇女们的警醒与奋起。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主义立场,就通过这弥漫于小说当中的嘲讽的情调表现出来。

二、“新时期”。随着“五四”妇女解放运动及妇女创作的消寂,对女性作家的作品研究也随之沉落。八十年代以后,妇女创作研究重新展开并有了新的深度和广度,研究可谓是多层次多角度,如艺术风格、女性主义视角、跨学科研究、影响研究等等。刘秀珍在《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上发表了《论凌叔华与林海音小说的女性关怀书写》。文章对凌叔华与林海音两位女性作家的创作风格进行了详尽的比较,指出凌叔华和林海音的创作,正代表了不同时代和背景下女性文学的发展成就。在台湾文坛深受八股化“反共文学”潮流冲击的时刻坚守了一个自由作家的创作立场,她的文学创作传承了新文学关注妇女命运的主题,既受到凌叔华较多的影响,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她们都放弃了革命化女性形象的塑造,倾向于揭示新旧时代交替时期大多数女性的生存真相,致力于女性命运的关怀书写。如果说凌叔华重在以旁观的姿态“展示”闺阁女性的生存图景,而林海音则倾向带着敬佩与同情“讲述”大家庭里不幸婚姻当中女性的故事,二者都采取了悲悯的态度观照她们的主人公,不同的是,前者“总能保持一个作家的平静,淡淡的讽刺里,却常常有一个悲悯的微笑影子存在”,后者则在温暖有情的笔触里灌注了对主人公的深深关爱。崔银晶在《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上发表了文章《凌叔华研究综述》。文章指出凌叔华在上世纪20年代登上文坛后就广受关注。在新时期,凌叔华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在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开拓了认识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及时代反思意识的视野。但研究存在不平衡的一面,这表现在研究者偏重于她早期的作品而忽略其后期作品。文章认为现阶段对凌叔华的研究在创作方面的研究仍然偏重于早期作品而忽略了她后期的一些以儿童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解放后写成的散文游记等作品。而且由于对作家本身的具体研究极少,不能够全面地整体性地把握作家和她的创作,而只停留在局部的研究上。

以上的文章分别从凌叔华“五四时期”和“新时期”关注女性形象、战争题材以及儿童题材以及“新时期”的作品对其进行了分析研究。本课题主要结合凌叔华笔下的女性形象对新时代的女性形象进行开拓。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由于现实生存与竞争压力的提升,对于女性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讨论愈演愈烈。当代女作家张抗抗曾说过,“可怕的不是社会轻视妇女,而是妇女总把自己当成完善的弱者。”(《在西柏林国际妇女文学讨论会上的发言》,《文学评论》1986年1期)。本文希望结合凌叔华在女性题材的作品进一步探索女性在社会中、在人类文明中能够起到切应该起到的作用,使两性关系在新时代更好地发展。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2.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

一、绪论

二、独特的生活经历

(一)儿童时代的大家庭生活

(二)成年时期的战争体验

(三)旅居海外的西方文化影响

三、独特的女性角色

(一)闺中小姐

(二)已婚妇女

(三)母亲形象

(四)知识女性

四、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细致的心理描写

(二)淡美的画风写作

(三)蔓殊菲儿的影响

五、结语

3.预期目标

在对凌叔华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及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凌叔华小说中所体现出的女性意识。通过对作品主旨及人物的详细分析,深入了解小说女性意识的形成背景、形态,挖掘小说各类女性形象的女性意识觉醒以及其局限性,并结合时代背景对其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将认真反复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力求系统全面,保证论文的质量。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4.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步骤

研究方法:

1、文本阅读与研究。

认真阅读凌叔华的有关作品。从文本中总结归纳作品的主旨,并进行归类,提炼出对本论文有意义的结论。

2、文献阅读与研究。

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查阅有关凌叔华研究的资料,包括研究论文和专著,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的阅读与研究感受。同时,将自己的感受认真思考,做进一步的理论分析,为自己的论文写作做充分准备。

3、个案分析研究。

针对具体作品,对小说文本做有意义与有价值的个案分析,如把小说中的某些情节、某些人物形象作为例证,进行理论探讨,同时围绕一定的关节点或情节片段,作为文本研究依据,使整个论题宏观与微观结合,观点明确,层次分明,有理有据。

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

阅读作品、收集资料。

通过图书馆、中国知网等各个途径广泛收集与凌叔华相关的著作及研究资料。

二、确认研究目标及方向阶段:

在收集到的资料和自己确立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基础上,撰写文献综述,完成论文提纲,为正式论文的撰写做充分的准备。

三、实施阶段:

按照任务书要求,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开题报告,然后开始撰写论文,并根据老师的要求不断修改,完成初稿、二稿、三稿,以及最后的定稿等,最终达到课题最初设计的目标,形成一篇符合学士学位要求的本科毕业论文。

4.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韩仪.浮出历史地表之后——凌叔华女性观发展轨迹探寻[J].北方论丛,2003(5).

[2]平啸.走进女性——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J].江苏社会科学,2000(6).

[3]余文博,陈卓.从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透视其女性主义立场[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4]李奇志.凌叔华笔下的女性世界——兼谈中国新文学女性形象的发展[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5).

[5]崔银晶.凌叔华研究综述[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3).

[6]冯慧敏,谢昭新.论凌叔华的自由主义文学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9).

[7]姜子华.凌叔华的女权思想及其女性故事[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8]胡冰冰.美的生活范式的追寻——论凌叔华的散文创作[J].浙江社会科学,2006(3).

[9]林晓霞.凌叔华小说创作的思想意蕴[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3).

[10]王志明,麻武成.凌叔华散文研究综述[J].广西社会科学,2008(3).

[11]王彩萍.爱情、婚姻与事业——凌叔华作品中女性问题探索[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2).

[12]刘霞云.是真情流露,抑或其他——比较凌叔华和丁西林两种《酒后》文本[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3]王青.性别与叙事——凌叔华小说创作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14]崔涛.凌叔华小说叙事透视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3).

[15]袁仕萍.论凌叔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小说创作[J].重庆技术学院学报,2003(3).

[16]冯慧敏.凌叔华小说的叙事艺术[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7]龚润芝.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生存言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1).

[18]赵德利.孟改正.论《白鹿原》三段论手法的美学意义[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11).

[19]冯晓青.凌叔华小说对女性心理的艺术观照[J].集美大学学报,2008(3).

[20]刘秀珍.论凌叔华与林海音小说的女性关怀书写[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6.毕业论文工作的进度安排(包括序号、起迄日期、工作内容)

1、2016.11.4——2017.1.9. 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遴选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己

的学习基础与研究状况,与老师协商确定论文选题。

2、2017.1.10——2017.3.5. 指导老师完成毕业论文任务书,并向学生下达。

3、2017.3.6——2017.3.10. 学生完成开题报告与论文撰写提纲。

4、2017.3.10——2017.4.30. 学生完成论文初稿,老师适时指导。

5、2017.5.1——2017.5.19. 学生完成论文二稿,老师适时指导。

6、2017.5.20——2017.5.29. 老师指导学生完成定稿。学生上传论文并进行重复率

检测。学生打印论文稿上交老师。

7、2017.5.30——2017.6.12. 指导老师与评阅老师分别审读论文,学生准备论文答

辩。

8、2017.6.13.——2017.6.16. 学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指导老师完成鉴定意见及

相关表格。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