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人的纠葛——苏童《黄雀记》中的道具艺术例解文献综述

 2023-11-26 06:11

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苏童新作长篇小说《黄雀记》于2013年8月出版,2015年8月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相关研究材料尚少。作品回归到苏童构建的“香椿树街”主题,延续了他一贯的小人物、小地方的叙事风格与节奏,讲述一桩上世纪80年代发生的青少年强奸案,关注人物及人物间的关系。苏童的小说总是有道具的。“道具”,系指演出戏剧或拍摄电影时所用的器物,源出于西方戏剧艺术中最为常用且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术语。小说借用这一术语,主要指作者刻意设计的具有特定艺术作用的物件。苏童在小说创作中对道具艺术的自觉运用让道具与人物紧密地交融成一个不可拆卸的整体。作为道具的物在小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与作品中的人物联系紧密,或暗示人物心理,或映射人物性格,或不经意间影响着人物的命运。但目前的研究对苏童小说的道具艺术鲜少触及,对《黄雀记》中的道具艺术研究更是寥寥。张学昕《“虚构的热情”——苏童小说的写作发生学》(《当代作家评论》2005,06)只谈到苏童有“在小说中处置lsquo;物rsquo;的功力”;翟业军、吕林《怒与耻:“顺从”世界的两种方式——论苏童黄雀记》(《文艺争鸣》2014,08)认为“小物件在苏童世界里散发着绵长的、摄人心魄的光辉,这样的光辉让苏童以及他的人物们如此沉醉”;苏童、傅小平《我坚信可以把整个世界搬到香椿树街上》(《黄河文学》2013,10)明确在《黄雀记》“这部小说里,就有很多lsquo;道具rsquo;。比如同样会在你其他小说中出现的lsquo;照片rsquo;,有着某种宿命色彩的兔笼、有些诡秘的空屋、感觉是lsquo;化外之物rsquo;的白马,尤其是藏有两根尸骨的手电筒。”这些研究资料还谈不上是苏童小说尤其是作品《黄雀记》的道具艺术研究。综上所述,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与开拓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道具艺术的研究,一直以来更多地集中于戏剧、电影、舞蹈等表演艺术方面,相对而言,小说中的道具研究比较薄弱。实际上小说的自觉借鉴与运用,让道具艺术在小说文本里也熠熠生辉。苏童小说中的道具运用总是恰如其分且层次分明,本课题试图以“道具”为着力点研读作品《黄雀记》,以若干道具为例,关注物与人的交织缠绕,具体分析道具与人物形象及命运之间的关系,深入探究道具设置在小说《黄雀记》中的作用和意义。探讨《黄雀记》的道具艺术,从而对这一作品艺术价值的阐释,对苏童写作特色的评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

资料编号:[68064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