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并购、自主研发投资与公司价值——来自上市公司的证据开题报告

 2022-03-24 09:03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研究背景:

在当前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世界一体化逐渐显现,位于国际市场的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技术不断展现在人们面前,市场竞争从单一的规模与价格的竞争导向逐渐转向了技术与品质的抉择,因此,企业竞争背后知识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企业内部的自主研发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首要途径,它既能刺激公司的产出,又能提升外部技术的吸收转化能力,主动从内部调节公司的创新绩效。但是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单纯的自主研发已经无法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着眼于从外部获取技术与资源这一高效迅速的方式。

企业并购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为了进一步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吸收外部优势来减少对自身的威胁的一种重要手段。作为资本主义代表国之一的美国,可以称得上是并购发展的典范国家,从十九世纪末开始的国内各行业并购到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混合行业并购,再到最后发展为世界范围内的跨国并购,在短短的一个世纪之内,并购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垄断效应,同时,社会资本也更为集中,财团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相较之下,我国企业的并购活动发展较晚,从1984年开始,发展才有了劲头。而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激励下,我国企业并购日渐成熟并增进了企业深化改革的道路,最终呈现出了井喷式发展。

根据知识基础观,技术知识基础与企业公司价值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内部知识的积累作为吸收外部知识的前提条件存在,而技术知识的吸收、集成、转移与应用又是产生有效技术协同效应的前提,因此这进一步揭示企业自主研发的情况对其利用并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企业自身价值具有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来说,并购双方技术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并购结果差异的原因。Hagedoom和Duysters的研究表明并购前若并购双方技术存在很大相关性,并购后会更容易实现短期内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体现。因此可以说存在技术重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基于自主研发的企业价值的提升。

综上所述,无论是技术并购,还是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为企业带来有利可图的未来机会,提高企业的生存和成长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也是企业提升价值的重要战略。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结合自身条件,为进一步体现技术并购及自身研发投入给企业价值的体现以及长远的布局提出战略性的建议。

目的及意义: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并购的特点,本课题探讨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投资对公司价值影响具有以下目的:第一,考察主并企业内部自主研发投资对并购后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技术并购在其中的调节效应;第二,分析技术并购企业中,并购双方存在技术重叠时候,在自主研发投资与并购后企业价值两者关系中的调节作用;第三,为高新技术产业提出针对性发展战略,提供完整的建议和意见。

同时,本课题具有以下理论意义:在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学中,市场的集中对企业实现效率的生产有正向帮助,从而产生更好的绩效。同时主张,科技的效益会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加而增长。而实证经济学家们却指出企业规模的扩大并没有独特的优势,原因是研发投资会与企业规模以相同的比重上升。因此本文主要以上述焦点进行研究,在企业内部科技投入对于企业价值作用的基础上,并将理论中企业规模的扩张具象为企业之间的并购,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延伸的分析,在验证熊彼得创新理论的同时,得出创新绩效理论在高新技术企业的应用理论。

此外,本课题还具有以下实践意义:第一,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下一步发展以及长远的布局提出战略性的建议;第二,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现行的研发和技术引进政策提供经验证据;第三,探究在政府国家层面下该如何为企业价值体现提供便利,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与参考。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研究内容: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投资对于公司价值的影响。全文主要分成以下几个章节进行阐述。

第一章, 绪论。本章节将详细阐述开题报告中的部分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概括整文的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并确定本文研究方法及步骤,为正文写作做铺垫。

第二章,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文献综述。对于文章中出现的名词基本概念进行详细阐述,通过将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中有关技术并购、自主研发、公司价值等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研究,系统地对其进行简要评述。

第三章,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对于技术并购、自主研发投资与公司价值三者之间涉及的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并据此提出研究假设。

第四章,实证分析。交代文章的变量选取、处理方法与数据来源,对我国上市公司技术并购企业的样本数据分别构建技术并购、自主研发投资对并购后公司价值的作用模型与技术重叠型并购、自主研发投资对并购后公司价值的作用模型。并对其运行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合上市公司所在的高新技术行业实际进行分析。

第五章,政策建议。根据模型得出的实证结论分别从公司、政府国家层面等不同主体的角度提出政策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总结全文。

预期目标:

本文通过对上市公司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投资对于公司价值影响的模型构建,一方面目标在于研究企业视角下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投资问题,来为企业持续提高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提供有效依据;另一方面,思考在政府国家层面下该如何为企业价值体现提供便利,来推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定量分析法相结合。通过国内外文献数据库,仔细研究前人的成果,了解技术型并购的历史和现状,吸收学术界对于技术并购的看法,形成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一般印象。并通过网络资料了解企业的并购环境、并购策略以及企业的并购绩效,追踪到技术型企业并购的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本文收集2014-2017年沪深两市已完成并购的高新技术产业中的上市公司的510个样本数据,通过分析定量进行样本归纳和数据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得出技术并购、自主研发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以此进一步探讨公司价值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得出最后的结论。

研究步骤:

(1)整合国内外文献,在全面理解后结合实际对技术并购以及自主研发等相关的定义进行界定,并具体说明技术并购的形式。

(2)根据上市公司并购和研发现状,并进行分析,立足于企业的绩效,着重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并购和自主研发上等方面的研究。

(3)获取财务资料,分类整合多个高技术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利用统计分析法分别得出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与企业绩效关系,同时寻求两者的联系。

(4)对两者对于企业绩效的关系以及两者本身之间的联系作总结。

(5)基于对自主研发投资、技术并购这两个因素对于企业价值影响的剖析,以及前期对沪深两市高新技术公司现状的分析,对公司并购提供建议,来帮助其充分提升协同效应的优势,并对进一步的创新投入提供建议,提出改进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战略。

4. 参考文献

1杜兴强,聂志萍.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的短期财富效应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7.01: 29-38.

2胡雪峰,吴晓明.并购、吸收能力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5(2):25-32.

3胡义东,仲伟俊. 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000(4):80-85.

4李正卫,池仁勇.技术引进和出口贸易对RD能力的影响——浙江高技术产业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0, 28(10): 1495-1501.

5廖中举. 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经济绩效间关系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2013, 032(001):19-23.

6李春艳. 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产出绩效关系的研究——基于扬州市千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J].中国集体经济, 2011(10):111-112.

7刘端,朱颖,陈收. 企业技术并购、自主研发投资与创新效率——来自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实证[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8, 039(002):51-58.

8刘娇,杨敬江. RD投入、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的经济绩效的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4(15):138-139.

9刘焕鹏,严太华.我国高技术产业RD能力、技术引进与创新绩效——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 36(8):42-49.

10任欢欢. 高技术企业技术并购与自主研发的创新绩效[D].天津大学,2016.

11唐清泉,巫岑.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内外部R D与创新绩效研究[J].管理科学,2014(5):12-23

12严焰,池仁勇.RD投入、技术获取模式与企业创新绩效——基于浙江省高技术企业的实证[J].科研管理, 034(5):48-55.

13余屈. 企业并购、高管特征与企业绩效[J].浙江金融, 2011, 12: 62-65.

14张峥,聂思. 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创新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01,01:54-61 68.

15张铁山,邓新策.基于上市大数据企业的经营绩效与自主研发关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6, 35(09): 77-84.

16郑宝云,陆玉梅.电子信息业上市公司RD绩效的实证研究[J].财会月刊,2005,2:47-48.

17郑骏川. 技术并购企业研发支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3: 92-98.

18Audretsch D B, Menkveld AJ, ThurikA R. The Decision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RD[J]. Journalof Instituinal and Theoretical Economics, 1996, 152(3): 529-530.

19Bettis R A, Bradley S P, Hamel G. Outsourcing and Industrial Declin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Executive, 1992, 6(1): 7-228

20Berchicci L. Towards an Open RD System: Internal RD Investment, External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Innovative Performance[J]. Research Polocy, 2013(42): 117-127.

21Cloodt M, Hagedoorn J, Kranrnburg H V.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Their Effect on the Innovative Performance of Companies in High-Tech Industries[J]. Research Policy, 2006, 35(5): 642-654.

22Cohen W M,Levin R C. Empirical studies of innov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M]∥. Handbook.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89: 1059-1107.

23Core competences and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world-wide computer industry[J]. Geert

Duysters,John Hagedoom, Journal of High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00(1)

24Dodd P, Rubark R. Tender offers and stockholder returns: An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7, 5(3):351-373.

25Escribano A, Fosfuri A, Tribo J A. Managing External Knowledge Flow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Absorptive Capacity[J]. Research Policy, 2009, 38(1): 96-105.

26Griliches Z.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The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1979, 10(1): 92-116.

27Hagedoorn, John Duysters, Geert. External Sources of Innovative Capabilities: The Preference for Strategic Alliances or 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39:167-188.

28Lehto E, Lehtoranta O. Becoming an Acquirer and Becoming Acquired[J]. Technological Forcasting Social Change, 2004, 71(6): 635-650.

29 Teece,D. Appropriable Rents and Quasi-vertical Integration.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1982,10(15):321-328.

30 Zachariadis, Marios. RD,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 test of the Schumpeterian Framework without Scale Effects,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 36(3): 566-686.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1)2022-2022学年第7学期17-19周,第8学期第3-6周:进行资料收集及前期研究。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论文有关的中外文献资料,进行理论综述,撰写前期研究报告,要求内容翔实、数据准确、图文并茂,不少于3000字。查阅与论文相关的英文文献,并翻译出6000英文字符以上的资料。

(2)2022-2022学年第8学期第7周:制定进度计划、撰写开题报告。在前期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就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方案进行论证,并给出写作提纲,完成开题报告,约1000字。

(3)2022-2022学年第8学期第8-16周:撰写完成毕业论文。按照学校和学院的要求撰写毕业论文。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