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余华小说的底层叙事开题报告

 2022-04-26 10: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作为弃医从文的又一典型,余华确实是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在20世纪80年代的先锋文学浪潮中,余华便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余华一步步向我们揭示了他眼中的荒诞、阴暗的“虚伪的现实”。这也是他这一时期的叙事主题,执着于对“人性恶”的挖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余华小说的风格发生了转变,虽然也有死亡伴随,但由冷静、强悍、暴烈向温暖、缓和、诗意转移,由人性恶的执迷展露转向人性善的深情召唤。就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以苦难的主题取代了以往的暴力和血腥,从坎坷的遭遇中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惺惺相惜。这些年对余华作品的研究从未中断过,近几年余华又有新作推出,更是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目前对余华小说的研究大致分以下几个方向:

一叙事技巧

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的叙事技巧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点。首先,是重复叙事:李今在《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中从社会的角度解读《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卖血故事背后隐藏的意义。对许三观卖血情节(卖血前的准备:喝八大碗水和贿赂血头;卖血后的犒赏:吃猪肝喝黄酒)的重复叙事的方式,表现了许三观作为父亲,作为丈夫,对待家庭的担当与责任,同时也极大地彰显了卖血背后的苦涩与无奈。潘健在《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谈余华作品的“底层性”转变》中研究的是余华从先锋走到现实,再到底层的转变之路。但也有对余华一贯坚持的独特的叙事方式的探究。这里也讲到了余华的重复叙事:《第七天》借叙述者杨飞之口有意无意地一遍一遍重复着“雪花”和“雨水”与自己死去的记忆和《在细雨中呼喊》中多次描写“祖父”在垂死之时重复说“我要死了”的怪异举止以及《许三观卖血记》里贯穿整部作品的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经历不谋而合。这都是重复叙事带给人的心底的拷问。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2. 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主要研究内容

本论文进行的是余华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旨在从余华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长篇小说入手,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为主,挖掘出文本背后隐含的底层社会问题(底层人物的生存问题、命运走向、权力意识、平等意识、启蒙意识),并从文本出发解读余华笔下的底层人物形象,从作家关注底层人物人性中的闪光点解读作家对社会、对人民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联系作家的童年生活经历探究作家底层叙事的成因。

具体而言,就是先从绪论开始,总体论述前人对余华的研究情况,余华的写作风格。接着分析底层叙事的的含义,联系余华的生平经历尤其是童年生活和做牙医的生活分析余华在20世纪90年代渐渐形成的关注底层的风格原因。然后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三部长篇出发,解读余华笔下的底层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形象,肯定底层人物的人性善之处。再继续深挖文本背后的底层社会问题(生存问题、命运走向、权力问题、平等意识、启蒙意识),从文本中揭示余华的人道主义关怀。

本论文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3.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研究方法

  1. 泛读文本法:阅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形成对作品内容和主题的整体印象。

  2. 精读文本法:深入阅读余华的小说,边度边记录关于底层社会问题的描写。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后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

    4. 参考文献

    [1]李龙.现代性视野中的底层文学[J].粤海风,2008:(1),50-52.

    [2]杨位俭.守望民间的诗性情怀——关于王光东的文学批评[J].当代作家评论,2007:(4),24-28.

    [3]林华瑜.暗夜里的蹈冰者——余华小说女性形象解读[J].中国文学研究,2001:(4),70-74.

    [4]张丽军,计昀.“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 《第七天》[J].北京社会科学,2015:(2),41-46.

    [5]蔡勇庆.象征的存在——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824-829.

    [6]李立超.写在 1990 年代的“历史寓言”——读余华《许三观卖血记》[J].小说评论,2013:(4),119-126.

    [7]宋剑华,詹琳.《许三观卖血记》——荒诞而真实的苦难叙事[J].齐鲁学刊,2012:(2),135-140.

    [8]南帆.民间的意义[J].文艺争鸣,1999:(2),17-30.

    [9]潘健.从“阳春白雪”到“下里巴人”——谈余华作品的“底层性”转变[J].名作欣赏,2014:(26),40-41.

    [10]张丽军.“死亡”:生机勃勃的生命意志——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叙述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2013:(6),133-138.

    [11]洪耀辉.冰碴之下热流涌——论余华小说的精神向度[J].当代文坛,2005:(6),40-41.

    [12余冰.救赎路上的灵魂游弋 ——论余华小说的内在精神力量[J].文艺评论,2014:(7),92-97.

    [13]李今.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2013:(8),119-129.

    [14]贾艳艳.论余华小说的生存意识[J].中州学刊,2003:(1),80-86.

    [15]杜聚生,朱群花.论余华小说中的生存酷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5),102-104.

    [16]唐超学.论余华小说中的温情意向与救赎依托[J].中国文学研究,2016:(1),109-112.

    [17]汪红旗.“活着”的民间演绎——谈余华《活着》中的民间话语[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96-98.

    [18]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宿命意识[J].山东社会科学,2005:(7),94-97.

    [19]张治国.余华的民间化艺术世界——《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本解读[J].高等函授学报,2005:(6),47-50.

    [20]张瑞英.论余华小说的暴力审美与死亡叙述[J].文史哲,2006:(3),95-101.

    [21]付建舟.论余华小说的人道主义精神[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4:(1),43-38.

    [22]邵明可.余华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J].安徽文学,2014:(7),57-58.

    [23]洪治纲.余华评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24]林舟.生命的摆渡——中国当代作家访谈录[M].深圳:海天出版社,1988.

    [25]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6]余华.余华作品集.第2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7]余华.活着[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28]余华.许三观卖血记[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8.

    [29]王世诚.向死而生:余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0]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1]余华.说话[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5. 计划与进度安排

    序号

    起讫时间

    主 要 工 作 内 容

    1

    2022. 11.16——2017.1

    确定选题,搜集材料

    2

    2017.1——2017.2

    资料索引,阅读资料,下达任务书

    3

    2017.2—— 2017.3.5

    完成开题报告

    4

    2022.3.5——2022.3.15

    完成论文写作提纲

    5

    2022.3.15—— 2022.4.20

    完成论文初稿

    6

    2022.4.20—— 2022.5.20

    完成论文修改稿

    7

    2022.5.21—— 2022.6.10

    交定稿(2份), 指导教师审阅论文

    8

    2022.6.11——2022.6.18

    老师评阅论文、学生准备答辩

    9

    2022.6.20

    论文答辩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