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绣的传承与再设计探索开题报告

 2021-12-13 09:12

1. 研究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1、选题来源:

刺绣作为一种承载着人们思想情感与精神文化的传统手工艺,在欧美及一些亚洲国家得到了较好地传承与发展。刺绣在日本不只是被当作存放在博物馆、艺术馆和纪录片里的手工艺文物,更多的是被当作日常用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刺绣等手工艺活动是人们生活中的艺术创造和艺术享受。日本刺绣在服装、家具和饰品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发展,甚至形成了独立的销售品牌,从高档的奢侈品到底端的产品都可以在市场中找到。如日本时尚品牌横须贺的刺绣夹克,由于融合了时尚与复古元素深受国内外追求时尚之人的喜爱,日本街道上的小店里也常常可以看到价格便宜且制作精美的绣品,美国运动休闲品牌冠军(Champion)也曾借用日本传统刺子绣(Sashiko)的几何图案绣制出品牌标志。在他们眼中,刺绣不是“老奶奶时代的艺术”,而是符合时代需求且具有技术生机的优秀工艺。不仅在日本,欧美及其他一些亚洲国家的当代刺绣产品也被广泛应用到生活中,使刺绣的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既迎合了时代的需求,又推动了传统技艺的传播。刺绣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却在现代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冲击下逐渐被认为是“落后的产物”而遭到遗弃。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最早记载见于《尚书·虞书》,书中提到舜命禹用五彩刺绣制作礼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陕西省宝鸡市发掘两座西周前期的奴隶殉葬墓,发现了刺绣的印痕。经历了绵绵数千年,历代手工艺人在不同生活环境和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创造了丰富的针法与精湛的技艺,清末年间形成了闻名至今的四大名绣。刺绣在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民族悠久刺绣文化和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 并把我们引向一个更广阔的艺术天地,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更新,我们身边被越来越多的新型产品所充斥,刺绣因此受到冲击,逐渐衰弱,甚至有些地方刺绣已经濒临灭绝。许多传统刺绣面临后继乏人、缺少消费者、没有经费的困境,刺绣无法得到很好地传承与发展。要想跟上时代、吸引消费者、留住传承人、达到起死回生的目的,免不了要对传统刺绣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对刺绣产品的研发创新与再设计也就迫在眉睫。我将研究方向锁定在山东地区传统刺绣上,希望通过对鲁绣的研究以及可持续发展与再设计的探索,为鲁绣提供新时代发展的沃土,让鲁绣重回当代人们的视野,重新获得发展的生命力。

2、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各国掀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潮,学术界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构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环,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作为最早提出“无形”类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国家,日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已经积累了近半个世纪的实践经验,他们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传承与保护体系,这些国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和认定、政策的保护和财政的资助上都已经较为成熟,不仅如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广大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日本政府要求社区里有青少年活动场所,孩子可以在那里剪纸,做刺绣和风筝。韩国政府在这方面做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政府文化部门每年认定一批国家级民间艺术家,将他们称为“人间国宝”,政府对他们的生活、研究、传授、展览、考察乃至医疗都给予补助, 并赋予他们文化权威,他们可以办艺术培训班, 获得毕业的学生上大学时可以得到一笔政府奖学金。这些保护政策的提出和有效地实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方面是颇有成效的,政府投入的力度、传承人的保护与培养、政府和群众的参与意识等因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中国,刺绣作为有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更好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如何在政府扶持和技艺传承的基础上,促进人民群众的参与,使刺绣成为广大劳动者的群众性的、自娱性的艺术创作与艺术享受活动,如何使刺绣成为大众艺术并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使人人都成为技艺的传承者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真正让刺绣成为人们生活中生生不息的一门民间艺术,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行探究与解决。

(二)研究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1)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分析不同的时代文化背景下对鲁绣手工艺形成和发展的影响,梳理鲁绣的历史发展脉络。从鲁绣的材质选择、刺绣针法、工具材料等方面入手,归纳总结鲁绣独特的技艺技法,明确鲁绣的工艺价值。对鲁绣的艺术特色进行剖析,更深层的挖掘这一古老刺绣品种的图案纹样、色彩搭配、功能用途和吉祥寓意,了解鲁绣所包含的艺术内涵和情感价值。

(2)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政策的实施,了解鲁绣发展的现状,从传承人、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鲁绣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解决问题提供方向。

(3)对国外刺绣艺术特色与发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进行分析,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出他们在刺绣传承保护过程中的优势经验,从中得到启示,进而提出实践设想。

(4)对鲁绣的可持续发展和再设计探索,从鲁绣的文化传承和技术传承角度进行研究,针对这两方面内容提出更为具体的方法和意见,以进一步指导实践。

2、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研究鲁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理解、创新、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中需要对鲁绣独特的技艺技法和艺术风格进行研究,并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再设计探索,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融入现代生活、被更多人认可和使用的鲁绣作品。本文是在前人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总结,构建对鲁绣工艺传承保护与再设计的理论框架,以其填补理论空缺。

(2)现实意义:首先鲁绣是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山东省的一张代表性名片,其学术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其次,鲁绣作为史料记载的古老绣种之一,其传承保护与发展情况是不容乐观的,尽管近年来政府和许多传承人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却始终未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兴趣。因此让这一濒临失传的远古工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也是这篇论文的重大意义。此外,对其他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总结,可以为我国非遗的保护提供宝贵的经验,以更快速有效的方式促进鲁绣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最后,进行可持续发展和再设计的探索,可以使人们更好地把握鲁绣的精神文化内涵,更好地促进鲁绣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当前学术界对于鲁绣的研究比较多, 在理论层面上的文章比较丰富。万柯彤在《济南鲁绣市场现状调查报告》中对鲁绣在济南地区发展的市场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研究发现济南鲁绣存在原材料需求量少、市场生产者凝聚力弱、市场产品创造力差、市场消费者兴趣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是鲁绣想要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发展所必须要解决的,文中可以看出济南鲁绣市场上的发展状况是很不乐观的,人民群众对鲁绣多是不了解、不认可的态度;陈沙的《鲁绣手工艺术与传承研究》一文中提到了鲁绣的三种保护形式以及四种传承方式,文中提到鲁绣在绣品和传承人方面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刘广平在《鲁绣的传统工艺及设计开发》一文中提出鲁绣同其他传统手工业一样面临着生存与复兴的问题,要使鲁绣重现昔日的风采,必须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使鲁绣的到创新;殷航的《鲁绣的工艺、艺术及文化研究》中认为鲁绣可以从拓宽、开发其实用领域角度进行创新设计,通过直接法、间接法和再创造的方法充分利用鲁绣中的传统元素来丰富现代产品的文化内涵;马亮的《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中认为鲁绣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文中对鲁绣的历史和现状的全面分析研究,他认为应该通过建立起研发机构和人才队伍、建立研究所、举办相关活动和建立鲁绣品牌形象等方法来促进鲁绣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万辉的《文创背景下鲁绣产品创新与设计研究》一文认为在文化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必须对鲁绣产品进行创新与设计,他以山东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为例,对鲁绣产品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上述文献我们可以看出鲁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工艺价值、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值得我们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高度重视情况下,鲁绣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因此对它的传承保护也是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

随着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多,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学术界涌现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在刘晓林《不该遗失的民族之魂》一文中提到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为了把我们民族的“记忆”留住,必须得到高层的重视,要制定相关法律与制度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濮安国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和认识》一文中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的传承只有通过知识和思想的层面去体现,才能使传统技艺更好地被认识、理解和传承下去;汪舟在《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验及对我国完善相关保护体系的启示》一文中认为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绩,但在制度、体系规范上仍有不足,日本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对于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促进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王丽莎在《日本怎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提到日本已经形成一整套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和制度,其在实际操作 层面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于日本经验的总结和学习,必能进一步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水平;任敦姬在《“人间国宝”与韩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经验和挑战》中提到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特别是“人间宝藏”体系的建立,但是在保护过程中仍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国家间进行意见的交流以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展示。还有郭玉军、司文的《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及其启示》、王慧欣的《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王伟杰的《激荡与交流: 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践的交互式探索》等文章分别对英、法、美三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希望可以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吸收国外先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以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本文主要对鲁绣工艺进行的全面、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结合国外刺绣在传承保护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对鲁绣的传承保护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并对鲁绣的可持续发展和再设计进行探索,力求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这对于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 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案

三、研究内容(论文写作思路和初步提纲)

(一)论文写作思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东传统鲁绣,主要研究传统鲁绣的历史渊源、工艺技术及传承与保护,分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鲁绣的传承保护现状,参考借鉴其他国家刺绣保护的经验,从中得到启示,并对鲁绣的可持续发展与再生设计进行探索,为传统手工艺转向现代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论文写作初步提纲:

第一章 绪论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选题来源

1.12研究背景

1.13研究目的和意义

1.2文献综述

1.21鲁绣的相关研究

1.22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研究

1.3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研究内容

1.32研究方法

1.4技术路径与结构框架

1.41技术路径

1.42结构框架

第二章 鲁绣传统工艺的概述

2.1鲁绣的起源与发展

2.11 鲁绣的应运而生

2.12 鲁绣的繁荣与兴衰

2.2鲁绣的工艺技术

2.21 鲁绣的材质选择

2.22 鲁绣的刺绣针法

2.23 鲁绣的工具材料

2.3 鲁绣的艺术特色

2.31图案纹样

2.32色彩搭配

2.33吉祥寓意

第三章 鲁绣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3.1鲁绣的现状

3.11传承人

3.12技术的传承

3.13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

3.2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21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3.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政策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实施后鲁绣发展的现状

第四章 国外刺绣艺术研究

4.1国外刺绣艺术特色与发展

4.2国外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含优势经验)

4.3中外刺绣艺术发展差异对比及启示

第五章 鲁绣的可持续发展与再设计探索

5.1鲁绣的可持续发展

5.11文化传承

5.11技艺传承

5.2 鲁绣的再设计探索

5.21对再生设计的认识

5.22对鲁绣再设计的思考与建议

第六章 结论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搜集、整理相关的文献,通过对这些文献深入透彻的分析研究,会对自己的研究内容把握的更加全面、准确。同时可以借鉴学习他人先进的思想、理论,为论文写作和作品的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二)实地调研法:

对鲁绣所在地进行实地考察,走访山东博物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刺绣馆、山东东方中国民艺博物馆,掌握鲁绣的发展现状,以及鲁绣产品及其再生设计的情况,以拍照和笔记的形式记录,用以作为此论文分析的第一手资料。

(三)比较研究法:

通过对中外刺绣发展的差异对比,整体全局性的了解鲁绣在现阶段存在的局限性和国外刺绣在传承保护与发展中的优势,并从中汲取经验,以促进鲁绣的传承保护。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本文是对鲁绣的历史发展、工艺特点等进行梳理,把握鲁绣的自身艺术特点,重点是分析和研究鲁绣传承保护的现状,通过对其他国家刺绣发展与现状的研究,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总结出他们在刺绣传承保护过程中的各种经验,吸收有利于我国刺绣发展的优势经验,以推动鲁绣的可持续发展与再设计。

(二)研究难点:

首先,对鲁绣相关资料的搜集,鲁绣的历史久远,但是对鲁绣的资料记载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次是如何将传统鲁绣与现代思维相结合,提出对鲁绣的可持续发展与再设计。

(三)研究创新点:

对鲁绣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鲁绣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所在,对比国外优秀案例,从而为鲁绣的保护传承提出真正的可行性建议。通过比较研究和分析等方法,对鲁绣的可持续发展和再设计进行探索。

3. 研究计划与安排

六、研究进度和要求

论文工作的进度(起迄日期)与要求:

1、2019年12月,开题、完成论文的构思和框架;

2、2020年1月至2月,规划整体工作流程;

3、2020年3月上旬,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完善论文结构、编写开题报告;

4、2020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论文起草、完成论文初稿,提请导师的修改意见;

5、2020年4月下旬,完成论文第二次修改稿,提请导师的修改意见;

6、2020年5月上旬,完成论文第三次修改稿,并规范论文格式;

7、2020年5月下旬,论文定稿并形成最终规范文本。

4. 参考文献(12篇以上)

附:参考文献

[1]殷航.鲁绣的工艺、艺术及文化研究[D].东华大学,2014.

[2]马亮.鲁绣工艺的传承、保护与开发[D].山东大学,2010.

[3]万柯彤.济南鲁绣市场现状调查报告[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4.

[4]万辉.文创背景下鲁绣产品创新与设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5]张道一.艺术学的研究与方法[J].美术观察,2009(04):97-100.

[6]刘晓林.不该遗失的民族之魂[J].观察与思考,2007(14):31-32.

[7]王倩倩.山东刺绣技艺研究及传承[D].东华大学,2017.

[8]张道一.中国民艺的现状与未来[J].美术观察,1997(02):11-13.

[9]周若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手工艺资源保护[J].美术观察,2007(11):92-96.

[10]濮安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技艺传承”的思考和认识[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04):1-3.

[11]阮晨海.日本旅游市场文创产品设计方法分析[J].工业设计,2016(03):92 95.

[12]张尧.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

[13]徐娟.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目标市场选择[J].农家参谋,2019(17):181.

[14]郭玉军,司文.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2015(04):1-12 157.

[15]汪舟.日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经验及对我国完善相关保护体系的启示[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1):181-184.

[16]王丽莎.日本怎样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人民论坛,2016(19):104-106.

[17]王慧欣.法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模式分析[J].传播与版权,2017(04):124-125.

[18]王伟杰.激荡与交流: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实践的交互式探索[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2):24-27.

[19]Siow-Kian Tan, Hui-Hui Lim, Siow-Hooi Tan, et al. A Cultural Creativity Framework for the Sustainability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2020, 44(3):439-471.

[20]Junjie Su. Manag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ontext of tourism: Chinese officials’ perspectives[J]. Journa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Change,2020,18(2).

[21]Ricardo Nicolas Progano. Safeguarding intangible heritage: practices and politics[J]. Journal of Heritage Tourism,2020,15(2).

[22]Kenji Yoshida. The Museum an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 Museum International,2004,56

[23] Yim, D. 2004, ‘Living Human Treasures and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Experiences and Challenges’, ICOM News 57 (4), pp.10-12.

[24] Lenzerini, F. 2011.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Living Culture of Peoples.” 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22 (1): 101–120.

剩余内容已隐藏,您需要先支付 10元 才能查看该篇文章全部内容!立即支付

课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任务书、外文翻译、程序设计、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